| 是心理學的東西
跟人類的關係很深,運用也很廣泛. 單一的理論不可能解釋所有的社會現象. 不過這個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容跟 小銘兄的想法有許多契合之處. 我摘錄一個大概給您參考一下
------------------------------------------------------------------------ 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一九六O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第四勢力 -- 超越人本或超個人的「超個人心理學」, 超個人心理學是涵蓋靈性與宗教的心理學派,以多層次'多面向的觀點探討人類的意識. 不同於早期心理學家,採用牛頓與笛卡兒的觀念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認為物質是宇宙的基礎,因而忽略了靈性的層次,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在過於強調理性與科學的知識體系外,建立視野更寬闊,對人類經驗更兼容並蓄的知識體系.
超個人心理學之所以脫離行為主義心理學有別於其它三勢力心理學派, (目前的心理學大致可分為五大流派:心理分析、行為學派、人本學派、認知學派以及生理學派等) 主要在於馬斯洛提出了人天生有靈性或超越性的最高需求(Z 理論), 並且認為如果缺乏這最高需求「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 「會醞釀成靈魂之病」'甚至說「我們這一個世代的痛苦大部分都源自於這靈性的空虛.」
需求層次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個體成長的內在力量是動機. 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 而各種需求之間有先後順序,每一層次的需求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
[X 理論] 1. 生理的需求 (the psysiological needs): 是最基本的需求,通常是人們生存的一些必要條件,諸如食、飲、睡眠、性慾等.
2. 安全的需求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needs): 人類有免於恐懼'免於危險以及免於被剝奪,找尋安全的'穩定的'保護的需求.
[Y 理論] 3. 愛與隸屬的需求 (the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人類尋找朋友'愛人'親密關係的需求, 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欣賞'鼓勵'隸屬甚至是社區的需求.
4. 尊重的需求 (the esteem needs): 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希求別人的重視,後者希求個人有價值. A. 受人尊重的需求,對於個人名譽'光榮的'被認可的'被注意的'被欣賞的需求. B. 自我尊重的需求,包括自信'競爭力'成就'主宰'獨立'重要性與自由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以上四種需求是人類生存的需求, 是一種自動自發的原則,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求,稱為 Homeostasis.
5. 自我實現的需求 (self-actulization): 馬斯洛曾用不同的語彙來描述這個理念. 例如:成長動機'被需求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個層次的需求是雖然人類獲得滿足但是仍然感覺到有需求. 換言之,一旦人類滿足這些需求的時候反而覺得需求更多了, 人因此不斷的充實自己,以發揮自己的潛力,讓自己更完美,而且這種需求是永無止境的.
馬斯洛還認為同層次間的需求是互相依賴,且有重複的地方. 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完全滿足了之後,方可滿足高層次的需求. 1. 較高層次的需求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就像生物的進化一樣. 2. 需求的層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較低,這種需求容易消失,同時相伴的酬賞延遲也較沒關係. 3. 生活在高需求層次的人意味著其物質性的事物較充分,較長壽,較少生病,睡得較好,胃口較佳.
4. 高層次的需求強度較弱. 5. 高層次需求得來的滿足是較為主觀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穩,內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6. 由高層次需求得來的滿足,使人們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7. 當個人的環境(經濟,教育等環境)較好時,個人較易滿足高層次的需求. 8. 當個人滿足其高層次需求之後,個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實現的目標. 此外,他也指出:由於個別差異的影響,每個期待滿足的需求不一樣,其重要性也不同.
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特別提出人類的動機狀態是持續不斷的. 動機的性質是被動的(因此需要被激發,激勵)而且其構造是複雜的. 更進一步來說,在短暫的時間內個人的動機也許獲得滿足, 但從長期的觀點來看,人類的動機是不可能完全獲得滿足. 當個人滿足某一種需求之後會產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滿足了則又會有另一種新需求接著產生. 因此人類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
[Z理論] http://www.maslow.org/m_today.php3 6. 最高需求 超越性需求 靈性需求 (Transcendence): 鑑於過去1940年代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自我心理學,導致了過度強調自我的偏差,造成狹隘而流於自私或唯我主義. 馬斯洛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 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敬畏之情....」. 在他去世前一年(1969),發表了著名的"Theory Z",進一步提出了靈性或超越性為人類的最高需求. 在馬斯洛的Z理論中,涵蓋了類似佛學,老莊,甚至瑜珈的一些東方思想和人與自然關係的宇宙觀.
-------------------------------------------------------------------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http://www.ship.edu/~cgboeree/maslow.html
馬斯洛是1908.4.4在美國紐約市誕生,他的雙親是由俄國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 教育程度並不高但馬斯洛在雙親「望子成龍」的殷切鼓勵以及經歷幼年時期物質生活的匱乏, 影響了他後來充滿謀求自我改善,自我發展以及自我實現的強烈動機.
馬斯洛進入康乃爾大學時,首先按照父命選擇攻讀法律. 但就讀不到兩星期就感覺自己不適合當律師而廣泛地另選擇各種喜歡的學科. 讀到大三時,馬斯洛轉至威斯康辛大學,也就在此大學接受了完整的心理學教育與訓練. 他於1930年得到學士學位,次年得到碩士學位,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 馬斯洛在威大攻讀心理學時,首先接觸到的是馮德與鐵欽納的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的基本主張是認為心智歷程的運作和化學現象大同小異, 因此認為採用探究化學現象的方法也可以適用於窺知人類心靈的奧秘, 亦可藉由分析感覺與知覺的各種心理要素,來探究這些要素的總和是什麼以及它和人類的意識有什麼關係. 在這個時期他也因受到行為主義大師華生(J. Watson)的鼓勵,而繼續對心理學感到興趣. 有一段時期,馬斯洛認為行為主義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而專注投入於行為主義的方法與原理的應用.
爾後,他在指導教授哈羅(H. Harlow)博士指導之下完成「猴子之性行為與支配行為」的博士論文. 就馬斯洛後來的思想而言,這項動物的研究似乎和後來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有相當的差異,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然而,事實上這項研究引發他後來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 他在猴子的研究中,觀察在飽餐之餘,仍然努力不懈地解決問題, 並發現豬也有相當類似的行為,雖在各種條件下也會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物. 這些結果顯現了,動物似乎有一種追求健康的基本驅力. 他後來也相信,人類也具有這種追求知識,權力和頓悟的動機. 因此,他早期所做的動物行為之研究,奠定他提出自我實現理論的基礎.
馬斯洛的重要學術著作 http://www.maslow.com/#due
《基本需求理論》(1943)
《自我實現者的研究》(1950)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1954 初版) 《宗教價值與高峰經驗》(1964)
《健全心理管理》(1965)
《科學心理學》(1966)
《邁向存在心理學》(1968,第二版)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1969 再版) 《人性與極致》(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 1971 逝世後出版)
馬斯洛於1970年因心臟病去逝,次年他的夫人蒐集他生前發表的論文,編成《人性與極致》一書出版. 另外,馬斯洛在學術界除了在威斯康辛大學,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布蘭迪斯大學以及加州西行為科學研究院擔任教職外, 更促進成立人本心理學會,以及被推選擔任美國心理學會總會會長(1967-1968)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