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jian
頭銜: 論壇壇主
門派: 天狐吞日
資料:
威望: +10
魅力:  
經驗:  
來自: 保密
發文: 7521 篇
精華: 10 篇
在線: 76天6時30分48秒
註冊: 2001/12/15
|
|
Message 查看 搜尋 通訊錄 複製 引用 回覆 | [第 15 樓] |
|
| 吳鳳神話
作者:歷史智囊
知道吳鳳吧!小學課本裡,那位騎白馬、穿紅衣、戴紅帽,捨生取義,感天動地,讓原住民從此不再獵人頭的吳鳳,他的偉大典範,透過教育宣導和電影、戲劇、文學的渲染,從來不被質疑。直到近二十年前,政治戒嚴鬆動,經學者考證和原住民的強烈抗議,吳鳳神話才逐漸崩解,真相漸漸浮現。
也就是說,我們耳熟能詳的吳鳳故事,是虛構的。
■吳鳳神話的由來
吳鳳成為偉人,是從日治時期開始的。原先,吳鳳的事蹟只是民間傳說,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文字的,是清咸豐五年(1855年)劉家謀的<海音詩>,但是時間距吳鳳去世最晚的一個說法也近百年了。(吳鳳死亡時間,從1718、1729到1769年都有。)
直到日本治台初期(1900年),發現阿里山蘊藏大量的原始林木,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日本人發現當地原住民曹族(鄒族)並未如傳言中的凶惡,經過查証,才知道跟吳鳳有關。十年後(1910年),嘉義廳長津田毅一編纂《吳鳳傳》,日本在台政府(總督府)以建碑、編入小學教科書、改編歌舞劇等方式,把吳鳳故事定位於後人所熟知的捨生取義感人事蹟。這樣,不但可以安撫原住民,也可教化漢人百姓。換句話說,整個吳鳳偉大的形象,是日本人打造的,而其實是充滿政治力的策略運用。
「吳鳳」,作為一個統治工具,怎可輕易放棄?國民政府遷台後,繼續闡揚吳鳳精神,也繼續建構吳鳳神話。不但拍攝《阿里山風雲》《吳鳳》等電影,也將吳鳳的形象強化為勤政愛民、積極改善原住民生活的官員。
■吳鳳神話的消解
歷史上真有吳鳳其人。他於清康熙年間出生於福建。幼年隨父母渡台,熟悉原住民鄒族的語言和風俗。二十四歲時擔任阿里山通事,後來因為和原住民衝突而喪生。死因不明,有的說他反對原住民獵人頭而被殺(連橫《台灣通史》),有的說他根本是個奸商或向住民揩油的不法官員,因而被殺來祭祀。眾說紛紜,無從查考。但是吳鳳告訴原住民,明天有一個紅衣紅帽騎白馬的人經過,你們可以殺了他,原住民獵下人頭,才發現是他們敬愛的吳鳳。這則故事,卻是日本人瞎編出來的。
為了編造吳鳳神話,為了凸顯吳鳳的偉大,相對的,便會強調「番人」的兇殘,不僅曲解原住民文化,對原住民的尊嚴更是戕害。八0年代經過社會運動的抗爭後,1988年,吳鳳的故事便從小學課本裡刪除了。而漢族的霸權心態,卻仍然宰制著弱勢的異民族。
【歷史漫步】出草
原住民獵取人頭的行為,稱為「獵首」,又稱為「出草」。
在原住民的傳統裡,獵首是崇高而神聖的,是英勇的表現,是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的階梯,不能單以野蠻、殘忍的角度來看待。但統治階層常藉以強化原住民獵人頭的負面價值,把控制或鎮壓原住民給合理化。
原住民獵首,經常採取襲擊的方式,目的是要那顆人頭,不為消滅敵人,不為搶奪財物。
獵首是除了溫馴的雅美族之外,原住民早期共同的習俗。獵首的動機不外乎:年輕人藉著出草,宣示自己已經成年,取得社會認同;以獵取人頭,證明祖靈庇護,間接證明自己的清白,或藉以解決爭議;以誰先取得首級,來決定兩男共爭一女時,女方誰屬;瘟疫流行時,以獵首告慰祖靈,祈求保佑;炫耀武功.....等等。
| | |


 慾望是一隻嗷嗷待哺的幼獸 我用得不到的怨念, 和想得到的執念 餵養它
|
|
|
|
2004/04/27 01:20pm IP: 已設定保密 | [本文共 2566 位元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