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woolarry
-- 發表時間: 2012/03/10 09:43pm
[這篇文章最後由woolarry在 2012/03/10 09:50pm 第 1 次編輯]
最早發現時間是我在2008年發現的 但卻不是我發表^^a~唉 [UploadFile=RIMG0075_1331386795.jpg][UploadFile=RIMG0080_1331386806.jpg] 20080701看流蘇的那一天拍的^^ [UploadFile=RIMG0097_1331387370.jpg] 20100601拍的生態照
-- 作者: 噶瑪蘭人
-- 發表時間: 2012/03/11 07:49pm
嗯~看到paper時,就很好奇它長得什麼樣子? 竟可以在廣泛分佈的綬草族群中獨立出來(基因如何隔絕?) 如今見得盧山真面目 的確可以看出有些特徵和一般綬草真的有些不同 不過,我現在疑惑的是這樣的的差異 究竟是亞族群的特殊差異(例如佈滿許多毛毛的香港綬草,最終還不是被歸回同一種) 還是真的已經演化出獨立種! 這可能須要更廣泛的分佈調查,才有辦法下一個初論 額外一提 如果沒記錯 好像在某個採蘭名人的網站看過他提到海拔分佈較高,花朵不張的綬草 說不定就是這種 他見到的時間可是更久以前呢!
-- 作者: woolarry
-- 發表時間: 2012/03/11 09:44pm
[這篇文章最後由woolarry在 2012/03/11 09:57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噶瑪蘭人[/u]在 [i]2012/03/11 07:49pm[/i] 發表的內容:[/b] 嗯~看到paper時,就很好奇它長得什麼樣子? 竟可以在廣泛分佈的綬草族群中獨立出來(基因如何隔絕?) 如今見得盧山真面目 的確可以看出有些特徵和一般綬草真的有些不同 ... [/quote] 呵呵~你說的那位大哥我很熟,他發現地點在中部 如把我所聊解的資訊整理起來,現在確定分布地有三處,在中部的地方就在山林溪那附近^^ 另外在南部我發現有兩處,一處是paper所提之處,另一處在南部知名百岳^^且分佈海拔到2000多^^(其中一處還是跟發表者同行的==)
-- 作者: 噶瑪蘭人
-- 發表時間: 2012/03/11 11:09pm
那再釐清我一個疑問 一般的綬草到了高海拔的環境,會不會為了適應 性狀就漸漸轉成這個模樣(這可以從高海拔可不可以見到一般長相的綬草來簡易區分) 說不定移至平地,久了就會漸次恢復原狀 如果上述假設是否定的 而且相隔遙遠又有不同族群存在,且擁有相同特徵 那我想分類學者們,可能就真的得好好討論這株該不該獨立出來囉! ps忘了先謝謝您的分享!! :em15:
-- 作者: 麝香貓
-- 發表時間: 2012/03/30 04:24pm
請問這和一般"綬草"有何不同?.... 我這兒平地常見有寬葉和細葉兩種 花序的話 有轉和不轉也有轉的很誇張的 也有只轉一圈的........ 花色有粉紅,粉白,白色三種 花形有大花和小花兩種........
-- 作者: JJ-Merry
-- 發表時間: 2012/04/02 11:49am
感覺上好像樓主和發表作者少見多怪,似乎有點小題大作... 我就常見到這種長在較高海拔的綬草了,初見面到現在最少還超過15年以上年,分佈廣數量不多,零零星星分散。習慣的處裡方式和平地的一樣,採起來泥巴洗乾淨然後吃下肚,有點苦味。連味道也和平地的一樣,到底哪裡不同? 我實在看不出來....
-- 作者: 噶瑪蘭人
-- 發表時間: 2012/04/03 11:36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JJ-Merry[/u]在 [i]2012/04/02 11:49am[/i] 發表的內容:[/b] ......習慣的處裡方式和平地的一樣,採起來泥巴洗乾淨然後吃下肚,有點苦味。連味道也和平地的一樣,到底哪裡不同? 我實在看不出來.... [/quote] 大衛•逵曼在「多多鳥之歌」裡寫道:加拉巴哥巨龜間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殼的外形。西班牙島產的巨龜外殼呈鞍狀……好讓牠的頭能伸向高個子的植物。聖克魯茲島產的外殼就呈圓丘狀,外緣是下垂的。這些外形上的不同,顯然是為了要適應兩島間生態上的差異。……除了外形還有其他特徵可資區別。依達爾文所言,聖提亞哥島的巨龜外形較圓顏色也較黑,而且吃起來較美味。不過今日的分類學家已不得不捨棄這種標準。 呼……大哥您還在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用嘴巴分類的方式呀~ :em01: 人家都說已捨棄了耶~ :em02: 落伍了呦~ :em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