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五技鼠
-- 發表時間: 2004/07/09 04:50am
[這篇文章最後由五技鼠在 2004/07/13 05:15am 第 4 次編輯]
報告諸位大大, 台灣世界展望會 與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這兩個實際參與敏督利風災救援工作的團體網站更新的速度比較快, 請大家參考. 台灣世界展望會 (成立救援中繼站,參與災區復建) http://www.worldvision.org.tw/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捐款與救援物資運送) http://www.redcross.org.tw/RedCross/page/pagetypeA1_sub.jsp?groupid=106&webno=1&pageno=410&typeno=1&content=31 家扶基金會 (災區兒童的安置與就學) http://www.ccf.org.tw/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http://www2.tzuchi.org.tw/2004/go/go.htm# --- by 鹿角蕨 劉俠之友會 (災區兒童教育基金籌募) http://www.lsa.org.tw/ http://www.tbg.idv.tw/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206&show=0 --- by pachinko
-- 作者: rogerjian
-- 發表時間: 2004/07/09 09:04am
如果可以的, 請把捐款捐給有公信力的"民間單位" 電視台就不用了, 因為最後錢還是進了政府口袋. 921震災, 政府掌握了一千億的捐款, 結果執行的狀況 那麼糟糕, 一半的學校是民間重建的, 當時的重建委員會主委 還可以為了兜政績辦了一堆晚會, 還跟災民吵架! 政府是不值得信賴的.
-- 作者: 莊生
-- 發表時間: 2004/07/09 11:32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rogerjian[/u]在 [i]2004/07/09 09:04am[/i] 發表的內容:[/b] 如果可以的, 請把捐款捐給有公信力的"民間單位" 電視台就不用了, 因為最後錢還是進了政府口袋. 921震災, 政府掌握了一千億的捐款, 結果執行的狀況 那麼糟糕, 一半的學校是民間重建的, 當時的重建委員楚@... [/quote] 附議! "賑災"是政客的魔幻舞台! 還是捐給有確實在做事的團體較實在! 希望大家永遠不要忘記"921"!
-- 作者: 五技鼠
-- 發表時間: 2004/07/11 12:28pm
好國民不可以洩漏國家機密ㄡ! :em06: :em06: :em06:
-- 作者: 鹿角蕨
-- 發表時間: 2004/07/12 12:07pm
說起921喔 不如捐給慈濟比較實在啦!
-- 作者: EnergyStar
-- 發表時間: 2004/07/13 02:33am
嘉義市的嘉邑行善團也不錯 [url=http://do-good.chiayis.com.tw/]http://do-good.chiayis.com.tw/[/url]
-- 作者: 五技鼠
-- 發表時間: 2004/07/13 04:28am
[這篇文章最後由五技鼠在 2004/07/13 04:54am 第 2 次編輯]
謝謝 EnergyStar兄, 嘉邑行善團這個民間團體非常值得欽佩 :em02: 民國五十四年初,一群默默行善的人士:林炳山、李慕欽、李能三、蔡四川、賴景宏、張慶賀、廖寶玉、黃義順、王泉松、周玉枝、劉羅春、陳國俊、周茂順及趙煌全家等,以行善堂名稱,利用晚間人車較少時於嘉義市街道間修補道路坑洞,埋設水溝、水管蓋板;並於白天時修補偏遠地區吊橋及至救濟院與孤兒院施米濟貧,當時連絡處設在趙煌先生店家(嘉義市光彩街162號)於民國五十七年初在圳頭里玄天上帝廟前興建第一座木造橋,在壽誕時完成(事後改建水泥橋,號名玄明橋)並由玄天上帝賜予趙煌、張慶賀、廖寶玉、賴景宏、李能三、蔡四川、李慕欽七居士之名號。 同年,陳明德先生等十餘人相繼加入行善堂行列,民國五十八年則於中埔鄉石石弄村興建第二座木橋,由陳明德先生負責地勢之勘察、橋樑之設計與材料評估,以每人平均分攤方式購買材料施工,但此木橋在民國六十年六月間因大雨沖毀,經本團改以鋼筋水泥建造,定名「惠生橋」為本團第一座水泥橋,直到民國六十六年興建第四十四座振榮橋後,行善堂連絡處遷至嘉義市民族路陳明德先生住處(明德先生於民國六十九年認祖歸宗為何明德),民國六十九年本團正式更名為行善團,又因設立於嘉義市,故又稱為『嘉義行善團』。 民國七十四年間於嘉義市南隱宮旁興建第一三六座「善通橋」,時經南隱宮濟公禪師指示,將嘉義行善團改名為『嘉邑行善團』沿用至今,並持續舖路造橋的工作,現已興建多達二百六十多座橋樑。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在中埔鄉凍仔腳興建第二二八座「行定橋」, 何明德團長因身體需靜養而囑託資深團員曾茂森先生以嘉邑行善團之名,向嘉義市政府申請為社團法人,希望讓本團組織運作能制度化、明朗化,並於八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送件登記,八十七年一月五日獲市政府准予立案籌備成立,其核准字號為【八七府社行字第四七八號】,並於同年三月十四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組織章程、工作計畫、推選理監事 、並推選第一屆理事長為李昆山,現今地址位於嘉義市林森東路三四三號一樓 。 http://do-good.chiayis.com.tw/history.htm
-- 作者: hall
-- 發表時間: 2007/03/20 05:53pm
民國五十五年間,嘉義市東區城隍廟事務員林炳山前輩〔曾在嘉義縣番路鄉公所服務數年,在老蔣時代差點被抓去關,當時擁有十多甲土地,都被三七五減租了,剩餘出售回鄉建土地公廟與修水口,因而得神助與神力。此地已成為仁義潭了。〕在城隍廟服務不到一年,離開城隍廟借用東市場光彩街趙煌先生店面一角,在晚上時濟世;幫人解決疑難雜症並勸人為善〈個體〉。民國五十七年底嘉義縣立中學後面有一小溪,上架設一竹橋,遇大雨時水會暴漲,曾有學生被流失,林先生與城隍廟附近的趙煌、李能山、李慕欽、陳炳坤、張慶賀、賴景鴻、蔡泗村等得知,開始募集所須造橋資金,贊助者有蘇培養、邱林、涂王桃、林振華、吳新登、黃基全、陳清俊、李金獅、翁文田、江金英、呂金塗、蔡崇期、張連輝、龔福山、鍾楊燦、洪張麵子、蔡錫雄、張源海、廖學士、林榮富、翁大川、葉茂盛、柯成源、曾復興、陳羅月枝、方耀明、朱文興、杜水沖、賴陳玉愛、林海清、陳錦樹、林清欽、葉玉山、鄭世枋、陳亮宏、沈育進、黃嘉文、林長溪、高硯、施明、蔡火旺、蔡清堂、王萬賀、陳明月、林育德、黃陳秀蓮等兩百餘戶;造橋資金【共223戶;52,868元】,即刻前往築造一座鐵板泥橋;名為玄明橋,此時這一個默默行善小團體,稱為行善堂(上天賜予之名號;另七居士為趙煌、李能三、李慕欽、陳炳坤、張慶賀、賴景鴻、蔡泗村),主要是濟世〈林炳山主持〉、施米救濟、修補道路坑洞(蓋鐵鈑)、吊橋橋面木板之修繕、施棺等善舉。當時會集處是光彩街趙煌的店面,這期間每件工程收支都是林先生與七居士處理。到民國六十年四月趙煌離開行善堂,因而行善堂就遷移至吳鳳南路二十五巷陳黃春蘭家〈之後又搬至民權路68巷〉,收繳善款處分東、西兩區;西區是陳明德住處、東區是陳黃春蘭住處〈民國六十四年十月陳黃春蘭前往泰國則交由郭陳秀紋負責〉,善款是以份數計算;每份約百元內不等;每次份數從近百份至數千份不等,依工程所需款分配而定,絕無超收。捐助善款再交給陳〈何〉先生支付工程款並交出決算表,民國六十年中旬在嘉義縣中埔鄉石弄山區通往墓地處築建第二座橋面木板之短橋樑,名為惠生橋,那時每週日到工地作義工者約數十人,都以摩托車相載,且自備水及午餐、點心。對捐獻者的交待是書寫簿冊〈贊助者姓名及住址〉再抄錄於黃紙上(民國五十四年至民國五十九年是林炳山先生親自書寫,之後再交由郭小姐代勞抄錄。),等待每一大、小工程完成後,把收支明細及工程位址、施工源由等寫在封面上;就是焚表文都由林炳山先生書寫;再抄錄於黃紙上一起焚化稟報上天。關於善款之運用非常透明化,即是實收實銷〝且額滿就停止收費〞,絕不存餘;〔凡是橋長超出十公尺以上,當地政府都有補助鋼筋或水泥〕。這是參與成員們的共識也是行善的準則;本堂創辦人林炳山先生保留本堂之大小作為共計一八一冊,內容記載贊助者姓名住址及工作地點與收入〈包含當地鄉鎮公所所補助之鋼筋與水泥〉、支出款、焚表日期,郭小姐摘錄成表。請瀏覽行善堂網站http://www.shingshanhall.com/詳細記載。 民國六十六年建造第四十四座振榮橋【首座玄明橋、惠生橋至振榮橋之橋名都是上天指示林炳山先生取的採疊字方式】,民國六十六年六月由行善堂分出另一團體;而行善堂還是由林炳山帶領,持續以施米、施棺為主,收多少就支付多少,絕無存餘款。三十多年來從不間斷,每年濟助不同團體五次:三月、五月、七月、十月、十二月。每次所收款額為二、三百萬元上下;約一萬五千份左右,他們確實是個數十年來默默行善的團體;不貪名不貪利。此人現已年屆八十七。 民國六十六年六月由行善堂分出另一團體;稱為嘉義市行善團〈民國六十六年至民國七十二年〉由陳明德等帶領持續以造橋為主要的行善工作及代人施棺。收繳善款處分東、西兩區;西區是陳明德住處、東區是郭陳秀紋住處,東、西兩區分別造簿冊〈贊助者姓名及住址〉;參與造簿冊者有李文盛、翁水源、劉樹桐、盧麗惠、葉素滿等之幫忙,再由郭淑芬依簿冊全部抄錄於黃紙上〈參與抄錄有盧麗惠、葉素滿、陳美麗、張陳素蓮等之幫忙〉,並統計總份數,陳明德處所收贊助者的簿冊是用二十四行活頁紙書寫的;一張紙雙面上下隔線共九十六份〈初是沒隔線,一張雙面有四十八份〉;最後再用月曆紙當封面用線穿縫起來成冊,交由陳明德保管【但第四十二座橋至第一百座橋的簿冊已全燒毀】,所收善款之運用由陳明德全權處理。民國六十九年左右開始寄發收支報表(起初是由翁老師、歐小姐、郭老師刻鋼板印刷;第二百一十七座橋樑之前的收支報表何團長都拿給郭淑芬校對後交再印刷製作),再寄給每戶捐款者;內容交待收入多少(依簿冊統計)、支出項目、誰領款、施棺明細、累積存餘款、興建下一座橋樑的位址、每份款額及本座橋通橋時間等。 週日義工在民國七十年初建金龍橋時,嘉義電力公司用他們的工程車義務載我們去工地幫忙,就僅那一次,之後的每一週日由黃寬敏、曾茂森免費義務用他的貨車〈吳鎮銘先生在週六傍晚去搭車棚並裝坐椅〉載義工到工地,民國七十一年陳明德才開始給油錢補貼,一次五百、一千、一千五百元不等,視路途長短而定。 民國六十八年左右陳明德覺得視力老花眼,開始教團員郭淑芬描繪橋樑圖,又逢每週六下午、週日都載她到工地實際見習;加上公路局第五工程處有給本團橋樑工程標準圖作依據,所以短時間內就學會了繪製橋樑圖後就拿去晒圖〈中山路和吳鳳北路交叉第一家影印、晒圖店〉,如期交給陳明德,一份給鋼筋師、一份給板模師、一或二份給當地政府知會〈不是審圖〉、一份留在本團。約百餘座橋樑設計圖都出自其手,當時繪圖之工具、材料、晒圖費等從未向本團申請過分毫。如此奠定其教師退休後取得建築製圖丙級證照的基礎。 民國七十二年至七十五年更名為嘉義行善團;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第一百四十五座善悟橋建造時更名為嘉邑行善團〈南隱宮濟公禪師改稱的〉。本團由於報紙及時報週刊及電視報導因而全台各地捐款者由數千份到萬餘份,次次增加,在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聯合報記者葉長庚先生報導“最近在政府的催促下,行善團才正式向有關機關辦妥了登記”;其實還沒有,但有激發我們的思維並作準備。民國八十四年間有團員質疑十多年來的收支報表上怎麼沒有累積存餘款的孳息,有人用匿名信詢問何先生,當時何先生表示民國八十三年時借用本團多年來累積的孳息興建在和平路一五九號土地上﹝本筆土地是陳美智購置﹞的房屋,所以八十四年度下年度利息才報三萬五千三百三十三元,另一是八十五年上年度利息報四萬三千八百元;近二十年來僅有的兩次。【林塗發校長保存之收支報表及何團長到郭府所簽收團員之善款冊摘錄成表】。 何團長生前為顧及日後本團的公信力及善款用途的光明性,於八十六年八月建造在嘉義市北興國中旁的第二二六座行冠橋期間口頭交付郭生必須去成立全國性的社團﹝因團員來自全省﹞,同時他借用建造房屋之款,日後必須歸還本團,以企業化的經營的方式來落實團務的運作,並受政府的監督。嘉邑行善團【行善堂】初期贊助成員約百、千餘份,所以每次興建橋樑只要其長度超過十公尺,鄉、鎮公所都有補助鋼筋或水泥。造橋初期大都是人工,挖地基、攪拌水泥等,橋樑淨寬約四公尺左右,欄杆是單層的或用鐵管配合,橋名牌是用壓克力的,慢慢的用機械取代;造橋方法也改變,如善巍橋;為了將來增高計劃,橋的樑與墩隔開,樑旁沒設計震塊,於是颱風溪水暴漲,就把橋面與樑一起沖走了,僅留下橋墩而已。本團所建造之橋樑;最主要是有些不夠高,也缺地質堪測,因而遇颱風水災就被沖走,政府與本團重建的應該有四十八座橋樑。同時大部份橋樑河床與河堤政府都修整,保護橋樑。當時縣府有關人員的擔心是正確的。 從行善堂建造首座玄明橋開始至嘉邑行善團行圓橋止;接受當地或鄉鎮公所所補助之鋼筋、水泥或款額也是有五十餘座橋樑。可說是政府成就這個團體。 媒體曾報導,嘉邑行善團所建之橋樑沒有一座列名危橋;是錯誤的訊息;事實為民國57年至66年行善堂所建造之橋樑遇颱風被沖走,政府與本團、他團改建、擴寬或不見與不用。總共24座橋樑。【玄明橋:行善團改建,惠生橋:流失,仁惠橋:政府改建,宏仁橋:行善堂改建,嘉宏橋:行善堂改建,興嘉橋:政府改建,義興橋:行善團改建,永義橋:政府改建,廣永橋:政府改建,大協橋:政府補修,長成橋:流失政府改建,合長橋:它團改建,善合橋:它團改建,善合橋:它團改建,心慈橋:政府改建,福盛橋:政府擴寬,連福橋:政府改建,富祥橋:政府重建,和圓橋:政府擴寬,力建橋:它團重建,久力橋:政府重建,吉安橋:政府加長,泰吉橋:政府改建,宏仁橋:政府改建,嘉宏橋:政府改建】。 民國66年至86年嘉邑行善團所建造之橋樑也相同有24座橋樑。【忠誼橋:不見,忠全橋:政府加長,慈德橋:政府加寬,慈偉橋:政府改建,安生橋:流失,安渡橋:政府改建,安賜橋:他團改建,安聖橋:政府改建,心德橋:政府改建,心上橋:政府改建,心樂橋:政府改建,善能橋:廢棄不用,善常橋:本團修建,善因橋:不見,善興橋:政府改建,善諄橋:本團重建,善血橋:政府加寬,善感橋:政府重建,善警橋:政府重建,善天橋:本團重建,善巍橋:政府重建,善友橋:政府重建,行驗橋:他團改建,行天橋:被流失】。 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何先生到興業西路信合美綜合醫院檢查身體,發現肝有問題,就指示團員郭淑芬先成立地方性之社團,並給他的身份證影本及印章,且交待郭淑芬把下列善士郭陳秀紋及蘇萬賜、陳清忠、李宗堯、蔡長流、蔡麗玉、許馨月、林得松、蘇老師、邱秀悅、張美玉、謝水治、洪明煌、江有盛、洪正德、李蕭碧蟾、張景揚、陳亮宏、李宗堯、林麗雲等處所收之第二二九、二三o座橋之贊助功德金轉於新社團使用,並且積極催促郭小姐蒐集資料,尋求三十餘位資深團員(發起人)的連署和支持,待資料準備齊全後,交由吳英雄先生提報嘉義市政府申請,同時盧麗惠小姐懇請市府社會科科員塗小姐的幫忙,於是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初同意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籌組。不料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一日何老先生因病去逝,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開會員大會(會員大會手冊所有資料都是郭生提供並Key-in及封面之設計),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正式成立。推吳英雄先生為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第一屆理事長,吳英雄先生數十年來幫忙嘉邑行善團很多事情,理事長應非他莫屬。在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因張景楊總幹事與其發生衝突而告上法院,逼迫吳英雄理事長辭退。當時由曾茂森發出募款簿有兩本沒回籠;款額有多少,被誰A走了不得而知;由於李昆山先生補缺,很多事他並沒全盤了解,該追究的也沒追究。 當初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成立不久郭淑芬和蘇萬賜、陳清忠、蔡盛雄等北上內政部咨詢有關本團提昇問題,未果。她為完成何團長之交待所以八八年五月再用Email傳給內政部再次詢問如何把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提升為全國性的,未獲得音訊前她又寫一封信並把嘉義市嘉邑行善團之發起人及章程寄給內政部,內政部簽收〔#總收文:台內社字10A-8822118〕閱後,於八八年六月退回給郭生並附一份書函;內記載成立全國性社團之發起人應分佈於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十一個縣市以上,台端所送發起人名冊未符合此規定,請補正後報部,俾便核辦。並附參考資料指導。此時郭生立即拜託蘇萬賜、陳清忠、李宗堯、洪正德、李鳳嬌、江永林、吳淑玲、陳穎惠、蔡長流、林金沐、羅細容、陳蔡麗玉、柳郭辛卯等多人邀請二十多人,分別設籍於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十個縣市,再從上次寄給內政部的嘉義市嘉邑行善團之發起人中選幾個列入其中,一共十一個縣市,三十一個人以上。另章程有經過蘇萬賜及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總幹事閱讀更改後,一併寄上內政部申請。獲准同意籌組時;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底召開第一次籌備會,並登報徵求會員〈蘇萬賜前輩負責的〉,同時蘇先生把第一次籌備會結果原稿影本交給嘉義市嘉邑行善團張貼於公佈欄上,在民國八十九年間郭小姐把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提昇中華民國嘉邑行善團之事送交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第一屆第十次理、監事聯席會議上提案討論〈案由:落實嘉邑行善團健全組織,提昇為全國性社團法人。說明:本團為繼承何故老團長之託,成立嘉義市嘉邑行善團,奈因團員遍佈全國,全體皆是會員,於是必須調整提昇,已獲內政部許可籌組,敬請各位團員支持,共襄盛舉,服務範圍更加普及各地方。還是曾茂森在會議上唸討論提案;並經過討論表決,意見不一,結果未能獲得認同。在五月初開第二次籌備會時,內政部潘柏融先生專程蒞臨指導,並指導她向內政部申請延長三個月;這時她才邀雲林嘉邑行善團黃塗德先生幫忙。也才有第三次籌備會及最後的會員大會。在大會手冊上的會員分四種;大部份都有填入會申請書,照片、蓋章與簽名隨意的〝;一是姓名最下面有〈o〉的;是有填入會申請書並交一百元〈不用蓋章〉,二是有填入會申請書並未收一百元,三是少部分成員因長期捐助而把其列入〈沒收一百元〉,無填入會申請書,四是有約十人左右因每次代收捐款達千於人者我代繳一百元把其列入,無填入會申請書;總共有四種會員。89年7月26日成立中華民國嘉邑行善團大會,黃塗德擔任團長。94年第二屆團長蘇泰利擔任。核準字號:台內社字第8922719統一編號:第17956598號。 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民生報刊登橋樑安全政策白皮書,非常正確,可惜沒落實。
-- 作者: hall
-- 發表時間: 2007/03/20 06:04pm
[UploadFile=B9CFA4F91_1174385041.jpg]
-- 作者: hall
-- 發表時間: 2007/03/23 04:12pm
民國五十八年則於中埔鄉石石弄村興建第二座木橋,由陳明德先生負責地勢之勘察、橋樑之設計與材料評估,以每人平均分攤方式購買材料施工,但此木橋在民國六十年六月間因大雨沖毀,經本團改以鋼筋水泥建造,定名「惠生橋」為本團第一座水泥橋,直到民國六十六年興建第四十四座振榮橋後,行善堂連絡處遷至嘉義市民族路陳明德先生住處(明德先生於民國六十九年認祖歸宗為何明德),民國六十九年本團正式更名為行善團,又因設立於嘉義市,故又稱為『嘉義行善團』。 [UploadFile=B4fA5CD_1174637029.jpg] 請問編輯這篇是誰?對此團體之來龍去脈又有何資料憑證來書寫呢?[UploadFile=G3BEF4A6ACA4E4BA_1174637291.jpg][UploadFile=G5BEF4A6ACA4E4BA_1174637322.jpg] 詳細資料請瀏覽行善堂網站http://www.shingshanhall.com/就一清二楚。
-- 作者: hall
-- 發表時間: 2007/04/28 07:46pm
[UploadFile=B0C5B3F870_1177759378.jpg] 由以上資料可得知〝『民國五十七年初在圳頭里玄天上帝廟前興建第一座木造橋』〞行善堂首座玄明橋是鐵板泥橋;是民國五十七年底建造的。〝『民國五十八年則於中埔鄉石石弄村興建第二座木橋〞和〝此木橋在民國六十年六月間因大雨沖毀,經本團改以鋼筋水泥建造,定名「惠生橋」為本團第一座水泥橋』〞是沒有的事。惠生橋建於民國六十年六月;是橋面木板的;何時流失,無從考證,也沒有改建。又〝『到民國六十六年興建第四十四座振榮橋後,行善堂連絡處遷至嘉義市民族路陳明德先生住處』〞更是無稽之談。只不過嘉義市行善團是民國六十年六月從行善堂所分出之另一團體而已。
-- 作者: hall
-- 發表時間: 2007/05/05 10:35am
;這位先生是何理由、何憑證、何依據書寫完全錯誤的廣告文宣。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是自編§瞎掰的;所有錯誤如下: 內容敘述錯誤一、『民國五十四年初------全家等人』;事實是行善堂創始者林炳山先生任職城隍廟時,勸人行善:自帶白米到救濟院施助,如此都能解決當事者之疑難雜症。 敘述錯誤二、『民國五十七年初在圳頭里玄天上帝廟前興建第一座木造橋』;事實行善堂首座玄明橋是鐵板泥橋;是民國五十七年底建造的。 敘述錯誤三、『民國五十八年則於中埔鄉石石弄村興建第二座木橋〞和〝此木橋在民國六十年六月間因大雨沖毀,經本團改以鋼筋水泥建造,定名「惠生橋」為本團第一座水泥橋』;事實是沒有的事。惠生橋建於民國六十年六月;是橋面木板的;何時流失,無從考證,也沒有改建。在民國六十六年底,建造「仁惠橋」為行善堂第二座鐵板泥橋〈水泥橋〉。 敘述錯誤四、『到民國六十六年興建第四十四座振榮橋後,行善堂連絡處遷至嘉義市民族路陳明德先生住處』真是無稽之談。只不過嘉義市行善團是民國六十年六月從〝行善堂〞所分出之〝另一團體〞的稱謂而已;是由陳明德等帶領造橋,收善款處分東區﹝郭陳秀紋處﹞、西區﹝陳明德處﹞。然而行善堂還是由林炳山先生帶領持續佈施,行善堂沒有遷移問題,因當時行善堂是在紅豆婆〈陳黃鸞太太〉家,當時是民權路68巷內。 敘述錯誤五、『到民國六十九年------------故又稱嘉義行善團』;事實是民國六十年六月從〝行善堂〞所分出之〝另一團體〞稱為嘉義市行善團,在民國七十二年更名為嘉義行善團。 敘述錯誤六、『到民國七十四年------------改名嘉邑行善團』;事實是民國七十五年第145善悟橋再更名為嘉邑行善團。 敘述錯誤七、『到民國八十六年------------以嘉邑行善團之名』;事實緣於民國八十一年,聯合報記者葉長庚先生的激勵吧!成立社團有三階段。 另外每座橋樑完成,在其橋頭之橋柱刻上〝創團1965年〞,還在其收支報表第三十期週年感言中『54─60年------都無明細計載』;事實林炳山先生所保留的詳細資料清楚記載著,從民國五十七年底至民國六十年底共85件;嘉義市嘉邑行善團如此作法,才是居心叵測。 有關行善堂至嘉邑行善團等完整之歷史簡述。行善堂部分請瀏覽其網站http://www.shingshanhall.com/ [UploadFile=I212A6E6B5BDB9CE_1178330088.jpg][UploadFile=I221A6E6B5BDB9CE_1178330124.jpg][UploadFile=I381A6E6B5BDB9CE_1178330153.jpg][UploadFile=B9C5B8qA5ABB8EAA_117833038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