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水族世界 ] (/tbgweb/cgi-bin/forums.cgi?forum=39)
--- 論蓋斑之--''型"--無圖 (/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39&topic=2278)


-- 作者: rinco
-- 發表時間: 2007/05/21 00:20am

曾晴賢教授2006年最新的報告,關於四種淡水魚的親緣地理學,其中包含蓋斑鬥魚大陸族群與台灣族群的粒線體DNA比對。簡要的說,台灣各地族群與大陸廣東族群被歸在同一個群裡面,廣西族群則獨立其外。曾教授認為,台灣蓋斑鬥魚在晚近的地質年代裡從大陸沿海傳到台灣之後族群快速擴張,這可能是由於規律的洪水氾濫,使族群間容易藉以交流,而且時間不夠長久,因此並沒有演化到足以獨立的基因型。
相信這結論會讓很多關心本土蓋斑的人,包括Rinco在內,有種五雷轟頂的感覺。如果台灣族群跟廣東族群間的差異還不如兩廣之間,那台灣族群間的變異可想而知。然而事實上可能就是如此,台灣的蓋斑原本是低海拔廣泛、連續的分布,在其中可能有一些連續性的變化,但是當蓋斑在近代的嚴重區域性滅絕之後,殘存小族群看起來就各有差異了,封閉的小族群一定存在某種程度的近親交配,我想這應該會讓差異更加明顯,然而或許這並不是原本應有的狀態。
目前大家所說的「型」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名詞,照說這是亞種以下的一個非正式的分類方式,在台灣的蓋斑論述中,當然指的是「地域型」。所以任何人手上的蓋斑要說是某型,首先必須別忘了,這些魚通常並不能代表某地區的族群,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根本就是同一家人(搞不好還是亂倫的結果XP)。除非有某地區不同地方的好幾個族群,否則是很難認定這某「型」是否真的成立。有時候一個自己的(或人家說的)採集地點,就自訂為某型,rinco覺得是很不適當的。在所謂的分型之間,就好比台灣人、日本人與韓國人的三者區別,誰都知道這3者外型上是長得不大一樣的,但是隨便在國際機場各抓1個旅客來,請問誰能包猜包中?如果現在3國各找20人,排排站好,猜中的機率就大了,但是,那是因為已經取樣而分群,且已知為哪3國人。所以如今以網路上1、2張照片要來談未必可靠的何型何型,自然是無解的習題。
「型」當然是可以談的,我們可以將其當作方便區別產地的溝通方式,事實上rinco也同意在必須保守的做法上,維持地方品系是相當重要的。但是Rinco要提醒大家面對現實,台灣只是個小地方。雖然老實的說,恐怕要犯到很多人的「眉角」,但Rinco還是認為,不太可能有甲地三斑顏色黯淡,尾巴短小,在不到100公里的乙地,卻有尾長等身,雌雄都豔如桃李的「型」出現。當然這也只是rinco個人的臆測之詞。
如今網路上似乎瀰漫低迷消極的氛圍,原本有心台灣蓋斑保育的朋友,態度紛紛轉趨消極:「有什麼意義?」「誰能證明?」或是換個「新觀念」的招牌,似乎就可以化解分型無解的無力感。事實上Rinco認為這是搞錯方向了,因為「型」可能會變成迷思,重要的是來源,何處?何時?是否為第一手?是否可靠?如何保存?這才是你要問的問題。


-- 作者: w79522
-- 發表時間: 2007/05/22 10:40pm

這讓我想到"達爾文的夢幻池塘"一書,不知道不同地區蓋斑的差異是否可用適應輻射來解釋?


-- 作者: rinco
-- 發表時間: 2007/05/26 07:17am

不管各差異的現象如何,或可不可靠,各地蓋班的生態棲位都是相同的,型態功能上應該也一樣,所以我想應該還不能這樣說吧?


© 中文版權所有: 塔內植物園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