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隨意貼 ] (/tbgweb/cgi-bin/forums.cgi?forum=37)
--- 轉貼一則陶藝展消息 (/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37&topic=2035)


-- 作者: 鹿角蕨
-- 發表時間: 2006/10/30 09:14pm

[這篇文章最後由鹿角蕨在 2006/10/30 09:23pm 第 2 次編輯]

廿世紀陶瓷領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現代陶藝」的出現。

首先在英國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引領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The British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反對工業化機器製品的風潮,力主「手工」與創作者的價值,隨後啟發了日本由柳宗悅(1889-1961)發起的「民藝運動」,主張製陶人一手包辦所有製程的自主性,呈現個人的作品風格。

這兩個運動將藝術價值與經濟倫理鏈結起來,成為支持現代陶藝的重要理論基礎。

尤其是日本的民藝運動,由於承傳了千利修在茶道中實踐的器物美學,中堅份子如伯納.李奇(英國人 Bernard H. Leach,1887-1979)、濱田庄司( Shoji Hamada,1894-1978)、富本憲吉、河井寬次郎( 1890-1966 )皆為製陶人,在1920年代即被認定以「陶藝家」的身分;也因為與茶道發展 滷K切關聯,日本的現代陶藝有著精神性特徵,以及寬廣而多元的創作表現。在他們的推動之下,日本民藝運動的思潮,反過來影響了戰後多數的英語系國家。

1943年,劉瑋仁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麻坡( Malaysia, Johor, Muar )。中學畢業後進入南洋美專 (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主修油畫,選修水墨畫及篆刻。在新加坡政府於維多利亞紀念堂 ( Victoria Hall ) 舉辦的一場日本民藝展中,首次接觸陶藝。年輕的劉瑋仁深受吸引 A隨後即積極尋求學習陶藝的機會。1969年,前往英國倫敦近郊的西沙利藝術與設計學院(West Surrey College of Art & Design)習陶,該學院以陶瓷及織品聞名。

當時的英國陶藝教育,受到伯納.李奇「工作室陶藝」( studio pottery ),以及他的著作--被製陶人奉為聖經的Potter's Book(1955)--影響,重視陶藝工作者的全人養成;日本民藝「用即是美」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重視工藝與生活的結合的觀念,也深深影響年輕的陶藝工作者。

劉瑋仁在加拿大籍啟蒙 老師John Reeve一對一教學法的引導下,自由地選擇創作方向,實務部分則從找土到現代注漿技術,學習多元的技法,學生們並利用教室的後院動手蓋窯。這個啟蒙階段,影響了日後劉瑋仁在創作上,無論造型風格、實用機能、美學精神皆能遊刃有餘。

1972年,劉瑋仁以年度該班第一等榮譽、也是班上唯一的華籍學生,成績特優提前一年畢業,作品並為西沙利博物院收藏。這一年,日本民藝運動的旗手伯納.李奇—以八十五歲高齡,將柳宗悅的的論文The Unknown Craftsman翻譯出版,更詳盡地將日本民藝的思想精華介紹到西方世界。劉 酗粉P李奇數次晤面,在參訪李奇與濱田庄司所建立,位於英格蘭西南部Cornwall州之濱海小鎮St. Ives的陶藝工作室之後,「蓋一座可以與學生共同創作與生活的工作室」之想法逐漸萌芽。

1972年,現代陶藝家劉瑋仁自英國返國,隨即在1973年於新加坡展出,為當地藝壇立下新時代的里程碑。
 
六零、七零年代在新加坡,社會經濟與生活品質正快速提昇,社會大眾開始懂得享受藝術生活,加以政府積極推動文化活動,資助陶藝工作者舉辦展覽,並將陶藝列入部分中學的修讀課程中,使傳統技藝得以保存,同時,美術院畢業的藝術工作者,或業餘從事陶藝工作,或從海外專修陶瓷歸國,為傳統陶藝注入現代精神。在當時新加坡人只知製作碗盤等日用品、不知何為陶瓷藝術的環境中,掀起新馬藝壇新風潮,而劉瑋仁是其中的佼佼者。

1974年底,劉瑋仁與朋友沈洪泉在馬來西亞的佛柔州亞也依淡 ( Air Hitan ) 創設「黑水陶窯」。在他的田野調查中,發現大馬遍地是陶瓷原料,但缺乏人才與專業知識來應用。

五年之後,劉瑋仁遷移至新加坡,繼續陶藝創作與教學。他在蔡厝港 ( Chua Chu Kang ) 以雞寮改造為工作室,其後更開設「賞美閣」,為新加坡第一間藝術陶瓷專賣店,也是第一間手拉坏教學的陶藝教室,學生以歐美及日本人士居多。

1985年在台灣於陶朋舍的個展中,結識藝術家同鄉 劉自明先生,在其遊說之下來到台灣,任教於當時的協和工商,開啟了劉瑋仁生命中的黃金時代。第一次成為正式老師,實現培育創作人才的理想,八零年代的台灣,藝術環境遠較星馬好。相較於星馬教師沒有主導權,台灣的學校較重視人才,老師可以自己編教材,校方也積極地配合提供資源,讓這群師生得以專注於學習與創作。

劉瑋仁將他在現代陶藝領域的所知所學,熱情無私地奉獻在培育台灣年輕陶藝工作者。以理論、以實作,積極引入伯納.李奇「工作室陶瓷」體系,以及在日本民藝運動中,伯納.李奇與濱田庄司透過陶藝,具體實踐東西文化融合的理想。學生中各自形成擁護李奇與濱田兩方,在熱烈辯論與切磋中,傳承了亞洲現代陶藝的核心精神。

劉瑋仁在畢業之初,並沒有想到會在學校任教,結果在台灣一教就是十幾年。現在的他最高興的,仍然是種了很多藝術的種籽,刁宏亮、王育禎、王昭閔、李宗儒、李賢治、邱奕盛、吳偉谷、施俊宇、張瓊如、廖宜國、劉建和、鄭德勇、鄭順仁、劉榮輝、盧東川等,作為這些優秀陶藝家以及藝術工作者的啟蒙老師,覺得與有榮焉。

教學之外,作為一個華人陶藝家,劉瑋仁在紮實的基本功之上,不斷自我超越。他總是在每一個創作階段中,設定專一的實驗主題,色坏、白瓷、木灰釉彩、氧化銅、生釉等,從中累積經驗,深化獨特的作品語言。例如他所表現的「東方鹽釉」,運用東方圖像之外,以表面塗刷化妝土或純氧化物的方式,使效果清淡。

西方的訓練,使其作品呈現設計性的質素;但更多的是融合了東方書畫、紋樣,以及在虛實之間的獨特氣質,跨越仿古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北亞與南洋。在台灣現代陶藝發展早期,以釉色燒成為主流的風氣中,自成一格。

從純美術到陶藝創作,「跨越」之間,劉瑋仁在二度與三度空間的轉換中無所拘束,隨性遊走,不為風格而風格,專注在基本功之上不斷探索、延伸、轉化,不同主題的不斷嘗試,將理智與情感交融在作品的造型與精神上,自然而然地形成獨特的風格。

觀察到近年來台灣陶藝的發展,有很多流行設計的元素加進來,這樣的流行多半是跟隨他人的概念。

他認為把原來的東西做到極致就對了,如果跟著潮流轉,永遠沒有自己的內涵。創作是自我探索的過程,每一件作品並不是成果,而只是一段學習過程的呈現,重要的是動態且持續地去「創」,而不是只會「作」,無論跟隨潮流或是臨摹仿作,最終都無法實現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真實自我。

他的作品,質與量皆相當豐富,呈現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多層次的造型語言以及多元的技術實踐,來自藝術家的天賦,也來自生命中每個創作作過程的重要轉折,跨越歲月與國界,率先走出華人陶瓷美學延續與創新的新方向。

過去大量採用書畫紋飾的技法,年過六旬之後反璞歸真。「畫夠了!」他說。

最近的作品在以工具刻劃的紋飾之後,塗覆上化妝土、二氧化鐵及色料,呈現簡單隱約的幽微感。

他深知陶藝創作的本質,是透過技術科學實踐器物美學,也就是藝術家在理性歷史時空交錯間的感性意念。

目前於南洋藝術學院任教。但是心中那一個可以與學生一起生活、作陶的心願一直沒有消失,他開始往返於新加坡距離80公里外的馬來西亞哥打丁宜,建立工作室「民月陶窯」,台灣的學生仍持續不斷拜訪他的工作室。

此次展出,由青石家具所邀請,並與劉瑋仁在台灣的學生們所共同策劃,十二年的師生情誼隨著時間越來越濃厚,已經是陶藝創作與理念上的生命共同體,老師的藝術態度深深感染著這群親如家人的藝術工作者們。

「陶樂」,是他長年用在作品上的落款,印章由他親自篆刻。

上個世紀的運動思潮至今未歇,從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以及日本民藝運動的理念圖譜中,側看劉瑋仁,他串起英國、新加坡、日本、台灣及馬來西亞的現代陶藝發展脈絡,開啟現代陶藝發展初期的華人風格。

但他深知作為一個陶藝家不變的職志,以「跨越」、「自由」、「開創」為理念,專注於泥土的世界,務實地投身於陶藝創作、展出與教學近四十年,真正實現了「以陶為樂,樂在陶中」的藝術境界。

~~本文作者為華陶窯執行長 陳育平 ~~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及日本民藝運動研究協助     東京大學工藝人類學研究生 陳景揚 ~~  


關於本展「陶樂樂陶」展出時間暨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1.展出時間:  2006年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11:00am 至 8:30pm,周日休展。

2.展出地點:  青石家具,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5段104號,電話:02-2880-6898,淡水線捷運劍潭站右斜對面,停車位難求,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

活動網址[url=http://www.wretch.cc/blog/peterlow&article_id=6196475]陶樂樂陶[/url]


© 中文版權所有: 塔內植物園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