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鹿角蕨
[這篇文章最後由鹿角蕨在 2006/10/30 09:23pm 第 2 次編輯] 首先在英國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引領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The British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反對工業化機器製品的風潮,力主「手工」與創作者的價值,隨後啟發了日本由柳宗悅(1889-1961)發起的「民藝運動」,主張製陶人一手包辦所有製程的自主性,呈現個人的作品風格。 尤其是日本的民藝運動,由於承傳了千利修在茶道中實踐的器物美學,中堅份子如伯納.李奇(英國人 Bernard H. Leach,1887-1979)、濱田庄司( Shoji Hamada,1894-1978)、富本憲吉、河井寬次郎( 1890-1966 )皆為製陶人,在1920年代即被認定以「陶藝家」的身分;也因為與茶道發展 滷K切關聯,日本的現代陶藝有著精神性特徵,以及寬廣而多元的創作表現。在他們的推動之下,日本民藝運動的思潮,反過來影響了戰後多數的英語系國家。 1943年,劉瑋仁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麻坡( Malaysia, Johor, Muar )。中學畢業後進入南洋美專 (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主修油畫,選修水墨畫及篆刻。在新加坡政府於維多利亞紀念堂 ( Victoria Hall ) 舉辦的一場日本民藝展中,首次接觸陶藝。年輕的劉瑋仁深受吸引 A隨後即積極尋求學習陶藝的機會。1969年,前往英國倫敦近郊的西沙利藝術與設計學院(West Surrey College of Art & Design)習陶,該學院以陶瓷及織品聞名。 當時的英國陶藝教育,受到伯納.李奇「工作室陶藝」( studio pottery ),以及他的著作--被製陶人奉為聖經的Potter's Book(1955)--影響,重視陶藝工作者的全人養成;日本民藝「用即是美」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重視工藝與生活的結合的觀念,也深深影響年輕的陶藝工作者。 1972年,現代陶藝家劉瑋仁自英國返國,隨即在1973年於新加坡展出,為當地藝壇立下新時代的里程碑。 五年之後,劉瑋仁遷移至新加坡,繼續陶藝創作與教學。他在蔡厝港 ( Chua Chu Kang ) 以雞寮改造為工作室,其後更開設「賞美閣」,為新加坡第一間藝術陶瓷專賣店,也是第一間手拉坏教學的陶藝教室,學生以歐美及日本人士居多。 1985年在台灣於陶朋舍的個展中,結識藝術家同鄉 劉自明先生,在其遊說之下來到台灣,任教於當時的協和工商,開啟了劉瑋仁生命中的黃金時代。第一次成為正式老師,實現培育創作人才的理想,八零年代的台灣,藝術環境遠較星馬好。相較於星馬教師沒有主導權,台灣的學校較重視人才,老師可以自己編教材,校方也積極地配合提供資源,讓這群師生得以專注於學習與創作。 劉瑋仁在畢業之初,並沒有想到會在學校任教,結果在台灣一教就是十幾年。現在的他最高興的,仍然是種了很多藝術的種籽,刁宏亮、王育禎、王昭閔、李宗儒、李賢治、邱奕盛、吳偉谷、施俊宇、張瓊如、廖宜國、劉建和、鄭德勇、鄭順仁、劉榮輝、盧東川等,作為這些優秀陶藝家以及藝術工作者的啟蒙老師,覺得與有榮焉。 他認為把原來的東西做到極致就對了,如果跟著潮流轉,永遠沒有自己的內涵。創作是自我探索的過程,每一件作品並不是成果,而只是一段學習過程的呈現,重要的是動態且持續地去「創」,而不是只會「作」,無論跟隨潮流或是臨摹仿作,最終都無法實現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真實自我。 他的作品,質與量皆相當豐富,呈現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多層次的造型語言以及多元的技術實踐,來自藝術家的天賦,也來自生命中每個創作作過程的重要轉折,跨越歲月與國界,率先走出華人陶瓷美學延續與創新的新方向。 過去大量採用書畫紋飾的技法,年過六旬之後反璞歸真。「畫夠了!」他說。 最近的作品在以工具刻劃的紋飾之後,塗覆上化妝土、二氧化鐵及色料,呈現簡單隱約的幽微感。 他深知陶藝創作的本質,是透過技術科學實踐器物美學,也就是藝術家在理性歷史時空交錯間的感性意念。 「陶樂」,是他長年用在作品上的落款,印章由他親自篆刻。 ~~本文作者為華陶窯執行長 陳育平 ~~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及日本民藝運動研究協助 東京大學工藝人類學研究生 陳景揚 ~~
1.展出時間: 2006年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11:00am 至 8:30pm,周日休展。 2.展出地點: 青石家具,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5段104號,電話:02-2880-6898,淡水線捷運劍潭站右斜對面,停車位難求,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 活動網址[url=http://www.wretch.cc/blog/peterlow&article_id=6196475]陶樂樂陶[/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