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0:52am
加入塔內植物園已有一段時間,但由於忙碌的關係,都只是上來看看大家所分享的好東西,很遺憾一直都沒有與大家分享,今天先行張貼我最小的生態池。 主要植物為採集自花蓮的並在培育出來的第二代芡實。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0:56am
芡實應該有很多人試種植過,但要看到開出很美的芡實花朵,卻也不一定,這是大約2年前所拍攝的照片。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0:58am
芡實的果實
-- 作者: 憨憨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9:16am
第一次看到芡實的花,她的葉子似乎很大 :em11:
-- 作者: bbt
-- 發表時間: 2004/09/11 10:53am
好漂亮的水池及場地 請問 jacana葉子有那麼大嗎還是品種的關係 直徑幾公分阿
-- 作者: dove
-- 發表時間: 2004/09/11 11:03am
根據我的經驗 我種的芡 葉片直徑最大可達到 30多公分 但文獻上說可以長到40公分 我看 jacana 的應該有40公分....
-- 作者: spot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9:58pm
這只是最小的生態池喔! 有這樣一個生態池,不知是多少人的夢想呢? 對其他的生態池真的很期待,希望能很快見到,真希望有機會親身見識一下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1 11:52pm
芡實的葉子大小,在種原一樣的狀況下,應該為200cm∼300cm才對,30∼40cm的應該為種植或培育的空間過小所致,也可能為營養原不足。我照片中所張貼的第一張圖為育苗池,不到一分地,我參與的生態池中,最大的為2.5公頃。所以大家應該朝培育空間的擴充惟方向。 花蓮的原生地芡實,大小在約30∼120cm之間;我培育過的芡實,大多還維持在60∼130cm之間,最大測量值為138cm。但在2001年時,在中國大陸廣州肇慶鄉下芡實經濟作區附近,測得一面直徑為215cm。在塔山自然實驗室的網站水生植物專刊(http://tnl.org.tw/article/column/hydro/002/002.htm),李松柏亦有提到芡實葉為二至三公尺直徑。 芡實其實在幾十年前中部的大肚溪南北岸,自彰化的和美、全興到台中的沙鹿、梧棲一帶,為台灣維一亦是最早有過經濟作區的區域。但在約23年前最後一塊芡實田因經濟部徵收做為工業區之後,芡實經濟作區從此在台灣消失匿跡。花蓮縣的芡實為約在7至8年前,由高雄縣的莊老師發現。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2 00:16am
再張貼一張一口2.5公頃生態池。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2 00:17am
另外這一口為0.9公頃,也是投入比較多的生態池,其餘的池子大多為野放方式。
-- 作者: friday
-- 發表時間: 2004/09/12 04:12am
大大在台南的哪裡呢...希望有這榮幸可以拜訪您~: ) 您的水池似乎不受浮萍和滿江紅的危害喔~ 水面乾淨的很呢...!!
-- 作者: yuhopo
-- 發表時間: 2004/09/12 09:38am
欠實我有種.但今年只有花包.不見開花.有誰知道原因嗎.不然要種又要找小苗...
-- 作者: 微風飄搖
-- 發表時間: 2004/09/12 06:25pm
好美喔... 希望有機會可以拜訪參觀一下^^
-- 作者: mowen
-- 發表時間: 2004/09/13 08:14am
好美喔... 我也希望有機會可以拜訪參觀一下 請問生態池是否是為水雉而規劃設置的
-- 作者: 小丘
-- 發表時間: 2004/09/13 11:00pm
真是羨慕, 我連種個水生都只能種在儲水桶 有如此地方,真棒 希望有機會能參觀一下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4 00:13am
我就一起回覆大家好了: 是的,這個地點就是在台南縣官田鄉的水雉復育區內,專責為了復育水雉而設立的復育基地,總面積為15公頃,水域面積約12公頃。 也因為專責復育水雉工作為主要工作任務,所以原本預估開放的事,因為人力及資源嚴重缺乏下,到現在都未能進行開放的工作。但要是水草的同好們有興趣前來走走,只要不是大隊人馬應該是可以的,但盡量提前電話詢問一下較佳(因工作量龐雜,研究站電話有需要者,請用E-mail與我聯絡後,我再逐一回覆)。 另外,各類水生植物的培育、觀察、研究,在前三年是花費比較多時間研究及瞭解,然此復育基地主要還是在於提供給「水雉」鳥類適當的使用,水生植物目前並無大量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栽種或相關研究。只有我個人利用一點空間及時間,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進行大安水簑衣等少部分植物的培育及試驗;所以要前來探勘者,也不用抱著過大的期待。 我個人幾年下來有關水草的感受,我建議大家不用太迷戀稀有種類,也不要大家像這兩年來全台都一起全面性在挖水池、造生態池。因為其中所牽扯的大環境變因,沒有一個人是可以通通瞭解的,整體性來說又牽涉極廣的領域及知識。珍稀水生植物或其他動植物,都應該朝向現地保育才是最好的。有興趣多瞭解台灣的水草,我個人較建議大家應該花點時間,找可信任的工作者,然後一一走訪東北角的各原生地,瞭解各個原生地的現況...... 您就會知曉我在說的重點!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4/09/14 08:17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jacana[/u]在 [i]2004/09/14 00:13am[/i] 發表的內容:[/b] 我就一起回覆大家好了: 是的,這個地點就是在台南縣官田鄉的水雉復育區內,專責為了復育水雉而設立的復育基地,總面積為15公頃,水域面積約12公頃。 也因為專責復育水雉工作為主要工作任務,所以原本預估開放的 ... [/quote] 同意!!!... 這幾年到處挖水池搞所謂"生態池"的太多了... 但真的"生態"嗎??何謂"生態"??...其實都值得一般人好好深思... :em25: :em25: :em25:
-- 作者: spot
-- 發表時間: 2004/09/14 08:36am
既然是水雉保育區,還是不要開放得好,或者是局部教育開放,儘量不要打擾復育的水禽,因為大多數人只是抱著看熱鬧心態 真不知未來是否會如一些賞鳥前輩所說 百年前一個人到關渡看上萬隻過境的水鴨,百年後數萬人到關渡看一隻過境的水鴨 汗顏!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4 10:57pm
是阿!其實大家挖的水池,應該都只能稱做仿自然的「人工濕地」,也應該依功能性、目標的不一樣,而有所區別。 我近三年來也有輔導一些水池的營造,但也看過很多最後沒有管理而荒廢的水池,人工濕地還是得仰賴日後的人工管理工作,不然就要一開始就很精準的設計考量(但是太難了),避免日後整個系統的瓦解,這些得從土壤結構、水質、水池面積、蒸散作用、陽光、微生物、底棲無脊椎動物、水生植物(包含每一種植物的生長特性)、水中動物(包含魚蝦螺及昆蟲對環境需求特性....).........等來考量。 台灣這四百年來,自荷蘭人記錄台灣歷史起,從沒有一種鳥類自台灣消失過,希望這也不要成真。
-- 作者: jinnslim
-- 發表時間: 2004/09/16 09:33pm
請問jacana 大大 您在花蓮採集的芡實是在哪裡找的呢? 這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種原呢? 我也住花蓮 可以找時間去欣賞一下 因為我沒有地方可以種這麼大型的水生 能夠看看也夠了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6 10:08pm
就在花蓮縣壽豐鄉的觀光管理學院旁邊,不過,最好不要自行採集喔! 因為芡實是生長在私人的菱田中,未經地主同意記得千萬不要動手,地主可是超級的在意。 這塊芡實田,就是目前全台灣僅有的一塊,怎麼會有芡實種原存在,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地主在約40年前,自西部舉家搬到這裡生活時,本原是做魚塭養殖的,卻也因養殖業不好做,才改成種植菱角,據地主表示在約7∼8年後,就自行長出芡實來了。 所以全台沒人知道,這裡的芡實是怎麼會出現在這裡的,也許是一隻超大型的鳥拉下來的?也許是有人丟進去的?也許是地主自西部移植菱角過程帶過來的?也或許本來就在這裡了......。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4/09/16 11:07pm
據說西部產的芡實還滅絕前...型態跟花蓮的並不同 我想..西部個人聽說曾經有過的2個地方..除了日月潭之外...龍井的在葉型 (尤其是幼葉型態方面) 跟壽豐那邊的有顯著差異 當然..這不是嚴謹的分類根據..只是可能勉強可算form吧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4/09/17 09:47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campbell[/u]在 [i]2004/09/16 11:07pm[/i] 發表的內容:[/b] 據說西部產的芡實還滅絕前...型態跟花蓮的並不同 我想..西部個人聽說曾經有過的2個地方..除了日月潭之外...龍井的在葉型 (尤其是幼葉型態方面) 跟壽豐那邊的有顯著差異 當然..這不是嚴謹的分類根據..只是可能勉情@... [/quote] 嗯...這說法我也聽過...實物倒也見過...不過因為我沒有相片為證據...不敢亂謅... 水生分類在台灣已經夠亂了...不該再因一些未被證實就被作者主觀提出的想法而讓它更亂... (這部分聽說特生中心曾有人遠赴花蓮玉里訪證一位糠先生...不知道最後結論為何...個人也很好奇...)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7 11:27am
事實上西部最早的芡實記錄,已是大約一∼二百年前的事了,『早在1893至1894年間英國人亨利(A. Henry)在南部高雄地區的採集中,就有芡實這種植物的記載(台灣植物目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1896)。』 日據時期的日籍學者,在台北區域以及日月潭都有過採集記錄,日本學者工藤佑舜和佐佐木舜一在1929年在日月潭的調查中,芡實是日月潭最大型的浮葉性植物,但日月潭水庫的興建就已全數毀去了。 我曾經自種子培育並觀察發芽到盾形葉出來,比對皆有完整紀錄。但至於幼葉型態是否不一樣,這我就不得而知。曾經針對這個問題向分類學者請益過,比較傾向都為同一個種原,只是在品係上有差異。 我熟識的特生中心研究員表示過,種子似乎有大小的差異。但我個人推判可能只是種植地點因營養源的多寡而有別。再就是這三年多來的觀察,有差異的就只有盾形葉上的葉脈,大陸種的為紅色,花蓮的種原為偏黃色,附上一張照片大家可以看看。 另外玉里的糠先生芡實,亦是自花蓮採集種原回去培育。這點在宜蘭的專家及我個人,都是抱著異地復育的想法,同樣有在作芡實的種原培育保留。因為這兩年來政府單位並未針對花蓮的芡實進行相關的保育工作,賴姓地主已經有很強烈的心要將芡實全數毀壞了,至少這是在今年六月20日的傍晚他親口告訴我的。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7 11:31am
上一張為花蓮芡實葉脈,再貼一張大陸芡實的紅色葉脈照。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4/09/17 12:14pm
大陸方面的芡實您可能只看過單一個體吧? 其實在當地根據型態分的還蠻細的 就像傳統荷花 子蓮藕蓮. 或許多衍生品系 目前認定都是由單一的種 [i]Nelumbo nucifera [/i]分化的 個人覺得用葉脈顏色來區分本島跟大陸產區的所有芡實..恐怕尚欠缺說服力
-- 作者: jinnslim
-- 發表時間: 2004/09/17 09:30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jacana[/u]在 [i]2004/09/17 11:27am[/i] 發表的內容:[/b] 因為這兩年來政府單位並未針對花蓮的芡實進行相關的保育工作,賴姓地主已經有很強烈的心要將芡實全數毀壞了,至少這是在今年六月20日的傍晚他親口告訴我的。 [/quote] 板上討論的大大都好專業喔! 我不是植物專家只是問題比較多, 我想知道的是,目前到處都有人復育芡實,花蓮壽豐這塊芡實田的重要性在哪裡呢? 除非它真的是所謂的野生種原,且是全台灣少數、甚至是唯一僅存的野生芡實 否則政府有可能介入做保育嗎?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4/09/17 09:5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trapa在 2004/09/17 10:26pm 第 1 次編輯]
關於這部分...有幾個方向可以想想...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回答看看... :em25: :em25: :em25: 1.何謂"復育"...這個詞的定義何在?? 2.野生跟不經意帶入的分野何在?? 3.政府介入"保育"的意義何在(全台灣唯一??這是個好理由嗎??)?
-- 作者: jinnslim
-- 發表時間: 2004/09/17 10:52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trapa[/u]在 [i]2004/09/17 09:57pm[/i] 發表的內容:[/b] 關於這部分...有幾個方向可以想想...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回答看看... 1.何謂"復育"...這個詞的定義何在?? 2.野生跟不經意帶入的分野何在?? 3.政府介入"保育"的意義何在(全台灣唯一??這是個好 ... [/quote] 我認為如果這真的是野生欠實 那就應該把這塊地方留下來,讓它自由地繁衍族群 trapa提到復育的定義, 我試想,不是在原生地的植物,經過人為帶進去,這都不是自然的植物繁衍方式, 例如少部分園藝愛好者有蒐集癖,弄了一大堆來種,儘量模仿原始環境來種植,數量一多,也有人因此自稱他做的是復育!可是這些都不是野生環境,人為的模仿生態系就是模仿,要不然如何顯出野生種的珍貴呢?要不然大家都去野生動物園欣賞動物就好了嘛. 為什麼說政府介入?欠實是目前被農委會列為「嚴重瀕臨絕滅」 如果發現有野生族群,那等於是國家的公共財不是嗎? 可是農民也有權利把它清了,那是人家的土地,種可以賺錢的東西不是更好? 這也是政府介入保育的切入點吧 當然這個欠實田的種源還需進一步了解 可是這個如果不是賴姓地主的傑作 那麼是怎麼出現的?這樣算不算野生? 這都需要專家來解答了 一點拙劣看法 再次聲明 :em06: 小妹我是來亂的 :em18: 歹勢∼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7 11:41pm
我所提到的紅、黃色葉脈之差異,當然還無法具備完整的說服力,因為只採集到廣州鄉下某地的芡實,只有一個比對組,當然是無法成立的。 不過大陸是有分成南芡及北芡的,亦有分成硬刺及軟刺,還有開紫色花朵及白色花朵....等差異,若有機會應該還得要到大陸採集其他區域的種原回來比較才具說服力。 大陸的洞庭湖等好幾個湖泊,皆有生長著野生種芡實,但水域面積極廣,要一一走訪可能會相當困難,也需要時間及經費、時間,還有體力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復育」,真是見仁見智的說法,前面我亦有說過,希望大家有機會應該要在很小心的狀況之下,盡量去走訪、瞭解宜蘭山區幾十個原生未被破壞的生態池,也趁機瞭解水生植物的生育地是什麼!所以,水雉復育區是營造一個人工濕地環境系統,並不是在造「生態池」。 要談「復育」,真的要很慎重,要去做「復育」,更是要小心及謹慎。如果可以,就要盡全力去做原地保育,不要到完全沒辦法時,才來做異地復育工作。 為何呢?只是我個人以一個參與復育工作四年的經驗者,真心拜託大家:「不要隨意說復育,更不要隨便做復育。」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7 11:49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jinnslim[/u]在 [i]2004/09/17 10:52pm[/i] 發表的內容:[/b] 我認為如果這真的是野生欠實 那就應該把這塊地方留下來,讓它自由地繁衍族群 trapa提到復育的定義, 我試想,不是在原生地的植物,經過人為帶進去,這都不是自然的植物繁衍方式, ... [/quote] 花蓮的芡實田,我認為應該要好好保育下來,由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個人都好,原因只有一個,因為現在根本就沒人能確定這些芡實的來源、種原品系。若現在毀去,就永遠沒有答案,好好先行保留下來,以後就有人有機會去探討、研究清楚。 我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另外一題的是,要保留花蓮的芡實田之前,一定務必要先兼顧到地主本身的權力,不然一卻都是假像。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8 11:33pm
這是今天再走了一趟高雄市的另一個基地所拍的芡實葉大小,在中間放置一頂棒球帽,大小既可清楚。
-- 作者: jacana
-- 發表時間: 2004/09/18 11:37pm
高雄市基地位於左營,這是一張今天下午16:40時所拍的空景,與大家分享。
-- 作者: 老牛
-- 發表時間: 2004/10/13 09:47pm
好美!
-- 作者: friday
-- 發表時間: 2004/10/18 03:00am
上面的照片是在洲仔吧.... 那邊還真的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