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taralee
[這篇文章最後由taralee在 2007/12/21 10:00pm 第 2 次編輯] 謝謝。
-- 作者: forestaray 台灣有這種東東嗎??? :em14: :em06:
-- 作者: campbell
樣子有多接近車前蕨?
-- 作者: taralee 最近在台灣北部發現。 她的樣子,就是台灣維管束植物誌第一卷書帶蕨與車前蕨檢索表中 http://wagner.zo.ntu.edu.tw/preserve/vascular_1/index-1.htm
-- 作者: forestaray
[quote][b]下面引用由[u]taralee[/u]在 [i]2003/08/09 06:53am[/i] 發表的內容:[/b] 可否請教一下他的詳細大小,特徵, 有照片嗎? 以後看到才會認識它ㄋㄟ........ 謝謝...... :em25: :em03:
-- 作者: campbell
請問學名是不是Vittaria subcoriacea 這個?
-- 作者: taralee
她的外型、大小與蘭嶼車前蕨類似,中勒明顯。
-- 作者: taralee 她的葉片正面與葉背孢子膜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8/10 12:04pm[/i] 發表的內容:[/b] 謝謝你告知這麼珍貴的「發現史」。我發現的這筆記錄是透過呂老師轉介老牟鑑定為「海南書帶蕨」。後來在網路上找到老牟的文章, 塔山文集(2003/06/30)中的一篇文章 為此,我也以EMAIL與老牟求益,得到對「南海書帶蕨」的初步認知。老牟提到圓山這筆紀錄「沒有野外的紀錄」。是不是標本作太多了,箇中原因不詳:),或者有弦外之音,已經有人工培養的活體呢?
-- 作者: campbell
最近在壽卡也有朋友寄一種怪怪的書帶給我.10cm左右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campbell[/u]在 [i]2003/08/11 11:52am[/i] 發表的內容:[/b] 成熟株營養葉最長約 15-20公分左右,一般約在13-17之間。 孢子葉比較長常且細,長度約22-25公分左右。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8/10 12:04p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8/11 09:39pm[/i] 發表的內容:[/b] 好,言歸正傳。先談談海南書帶蕨這筆記錄,我貼照片的蕨類你確定是[海南書帶蕨]嗎? 可否告知你發現的詳細時間與[地點](詳細地點請以msg告知),我想先看看他的分布點與台北盆地氣流允不允合。 下續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taralee[/u]在 [i]2003/08/11 11:04pm[/i] 發表的內容:[/b] 至於海南書帶蕨為何在台灣出現的原因除了「氣流」因素之外,人為因素也蠻有可能的。畢竟圓山大飯店在兩岸交流上扮演重要地位,如果有中國植物專家來臺灣播種,也不無可能。 另:用DNA圖譜比對臺灣記錄與中國記錄的海南書帶蕨是否為同一物種,其實只是他在台灣旅程的前置作業罷了。 WELL,談談海南書帶蕨的「未來願景」罷。 他除了可以用來證明東亞季節風與西北太平洋火山島嶼鏈的生物傳播的植物類佐證之外, 我在想,如果經過人工繁衍第一代,分別移植到幾個臺灣蕨類種原區內定植,並記錄觀察她的種化現象,也是不錯的研究,不是嗎?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8/11 11:50pm[/i] 發表的內容:[/b] 如果你有興趣研究我發現的這筆資料,可以採樣給你,只有一個條件:過程與結果要公開上網。 至於他在台灣的旅程,就是因為他目前發現的「數量少」,發現點也不多,因此透過人工傳播觀察她的在地環境適應性與種化現象,才有意思。至於你說的要多少世代。。。。,你我雖然活著不過七八十年,但還有後代與世世代代的台灣人可以繼續觀察。就像當年日本人替臺灣這塊土地記錄這麼多的生物記錄,目前的你我不也繼續在觀察嗎? 當然,這只能當作學術業餘的方式來進行,講求短力功效的臺灣學術界是沒法度這麼做的。 至於氣流印證問題,只因為最近幾年氣候異常,上一次人類發現地球氣候有聖嬰現象是十九世紀底,那時候剛好是日本人最瘋狂蒐集臺灣島內新物種的年代。那時候有詳細的紀錄。 一百年後的我們,恭逢其時,也是人類第二次記錄地球氣候聖嬰現象,生物物種的傳播有沒有特殊現象呢?或者氣候聖嬰對生物物種種化與演化扮演一些角色呢?
-- 作者: slug
嗯嗯.... 關於小弟之前的瘋言瘋語, 就當做是在塔內植物園裡的閒聊
-- 作者: campbell
taralee兄.我沒有相機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8/12 00:17am[/i] 發表的內容:[/b] slug兄這麼客氣 至於提到研究,是指海南書帶蕨本身的研究。他是建立在他已經在台灣出現且被發現 當然,你先前提到的海南書帶蕨的發現「史」,物種的發現與鑑定過程是個蠻有趣的命題。 還是粉謝謝你講這麼多。讓我對蕨學圈多了一份「認識」。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campbell[/u]在 [i]2003/08/12 00:34a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slug
嗯嗯.... 1. 海南書帶蕨的分布範圍 根據中國植物志, 書帶蕨屬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 大約40-50種, 中國有13種. 約佔世界種類數的1/3~1/4. 海南書帶蕨過去僅在中國海南島, 雲南省河口, 以及越 南北部有分布紀錄. 造成這樣的分布類型除了氣流傳播的可能外, 是否可能因為冰河 時期物種以海南或滇南溪谷其他地區做為避難所, 冰河退卻後物種向外擴張的結果? 自上次冰河退卻至今已有數萬年, 若因西南氣流造成本種分布至台灣, 為何在這數萬 年間僅台北盆地有幸接受到海南書帶蕨的孢子? 而台灣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就緯度距離 都接近海南島但確沒有類似分類群的紀錄, 因此單就氣流一說要解釋現今所記錄疑似 海南書帶蕨在台灣侷限分布的現象, 在我認為是不夠的. 此外, 有趣的是, 在中國植 物志裡關於本種的檢視標本, 有一份朱維明教授的第93號標本, 這份標本應該是朱老 (今年73歲了吧) 很早期的採集紀錄, 但為何到1999年才被鑑定成為本種的新分布, 我想主要是過去對於書帶蕨屬的分類工作並不完備, 因此一些早期的標本可能被錯誤 鑑定, 這樣看起來, 關於本種的分布類型則需要重新檢視中國, 台灣, 中南半島, 馬 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的標本. 2. 海南書帶蕨 !? 我想, 書帶蕨屬植物是世界上較少人研究的蕨類植物之一, 對於這個屬下種類的 分類研究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 因此, 我很懷疑在台灣發現的這種書帶蕨, 其正確的 名稱是否應稱做海南書帶蕨 Vittaria hainanensis C. Chr. ex Ching. 我懷疑的理 由除了以上的原因,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在我記憶中我採集的標本, 它的外部 型態特徵和中國植物志上所提到的並不完全相同, 這可能是每個人對特徵的定義和熟 悉程度的不同, 也是每個人對於變異範圍的定義不同, 所以, 如果要確定採自台灣的 材料和中國海南島的是否相同, 最直接的方法是比對中國的標本. 在沒有進行比對標 本的工作以前, 我不敢也不願意就此將採這自台灣新發現的標本定名為海南書帶蕨. 3. 發表 關於這個或相似分類群的紀錄, 就我所知可能追溯到10年前. 這些年來對於這類 植物的研究, 除了郭老師認為是新種外, 我相信牟善傑學長在鑑定上一定也下了許多 功夫, 也說不定他早就自費到各大標本館檢視過海南書帶蕨的標本, 充其量我只是一 個微不足道的採集者, 就發表新紀錄或新種還是得看真正下功夫的人, 也因此李兄所 談的條件, 我實在不夠格接受. 或許有人會問, 這些植物又不是為某些人所有, 他不 發表也不能限制別人不能繼續研究和發表啊? 這話沒錯, 但是在我的觀念裡, 網路發 表雖然有較快的時效性, 但是並不受到較嚴謹的學術要求, 而說不定已經有人準備好 或接近完稿可以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 但這樣搶先發表 (尤其是李兄對於學名的 確認是經由他人) 極可能對這些人是澆了一頭冷水. 換個角度想, 除了新紀錄外, 對 於本種植物仍然有許多研究可以進行, 例如孢子的表面飾紋以及孢子囊與側絲的型態, 鱗片的型態, 中肋與葉脈的變化, 葉表面細胞及氣孔的型態, 配子體的發育與生殖行 為, 細胞學染色體的研究, 有太多的題材可以進行. 如果是我要著手研究, 除了要先 詢求我的指導教授的意見並獲得同意使用昂貴的實驗儀器外, 我大概只能挑其中幾項 我有興趣的來做, 但是要談新紀錄的發表與傳播, 例如老牟和李兄提到的西南氣流與 聖嬰現象, 這超出我現有的智識能力.
歡迎各位前輩及同好討論指正. 對於之前我在圓山附近的發現史, 以及當時的一些小 插曲, 我只想在這裡給大家參考, 我並不同意非當時當事人引用或摘錄其中的任何片 段在任何媒體上, 對於李兄你所提到網頁的專輯, 很抱歉, 我不願意接受你引用我在塔 內植物園裡發表的文章. 這不僅是針對你, 過去鳳姐要轉貼我在植物園bbs貼的安蕨的 文章也被我拒絕, 因為我就是對塔內植物情有獨衷, 只想把我知道的故事留在這裡....
-- 作者: fong九妹
因時間有限準備出門.無法長篇論談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8/14 03:59pm[/i] 發表的內容:[/b] SLUG說的粉好。我會在塔內繼續貼海南書帶蕨(暫名)聚落一的情況概略描述 我會徵詢SLUG的興趣與意願,在於SLUG描述過去的遺憾。因現在有比較穩定的 一、物種鑑定:有分子生物與該蕨類的生命週期與其他蕨類的比對。分生法我去徵詢過一些人,如果SLUG可以分生法鑑定,更好。因此才會徵詢SLUG的意願。後面的方法在貼子公佈時立刻有人向我徵詢提供樣本的可能。因此保留這個權力給這個人。至於鑑定工作,在下短時間內無此能力。且我的興趣也不在此,因此從未有作此蕨類鑑定工作的想法。 二、出現在台灣的事實記錄與研判。這部分是我的興趣之一。因此才有第二篇的貼文出現。而這部分也是該蕨類研究的分工上,我保留的部分。這牽涉到保護這蕨類的工作。讓鑑定者 三、鑑定出來後的後續命題的研究:這要看鑑定的結果而定。生物散佈氣流說的驗證在動物昆蟲上有青斑蝶、方環蝶等。在植物方面,就我所知,還沒有。因該蕨類的痕跡還可判斷,因此拿來作為氣流說的佐證的研究,還蠻有意思的。若為臺灣特有新種,當然是蕨類又多了一物種,而臺灣維管束植物誌的書帶蕨檢索表需要略作修正。 至於SLUG提到的蕨類鑑定過程,在下蠻同意的。我也從沒有否定這樣的過程。甚至認同他,才會到BBS討論版來找該蕨類在台灣當下的發現者交流。 對於SLUG提供的寶貴意見與資訊,在下十分感佩。也由衷的感謝他熱心提供資訊才會這麼快的推進進度。 至於在BBS上討論這個蕨類,一則反應時代特性,作為他出現在這個時空當下的舞台,個人認為相當貼切。
-- 作者: outsider
其實也不必太在意 發現新紀錄當然讓人很興奮
-- 作者: clisb2000 很像是廣葉書帶蕨耶.......^_______^
-- 作者: taralee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8/14 03:59pm[/i] 發表的內容:[/b] 年間僅台北盆地有幸接受到海南書帶蕨的孢子? 而台灣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就緯度距離...
-- 作者: taralee
本筆記錄已經編入唭哩岸山自然誌,
-- 作者: taralee 台灣產海南書帶蕨已經編入維基百科[海南書帶蕨]條目。各位同好若有發現其他地區的海南書帶蕨紀錄(不限台灣),歡迎直接在維基百科[海南書帶蕨]條目中加入該筆紀錄。謝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8D%97%E6%9B%B8%E5%B8%B6%E8%95%A8
-- 作者: pan02 补一张关于中国植物志里关于海南书带蕨的描述!!!![UploadFile=1_1151813846.jpg]
-- 作者: taralee
[這篇文章最後由taralee在 2007/09/06 11:54am 第 2 次編輯]
海南書帶蕨因CRANE的書帶蕨研究作了書帶蕨屬的學名分類上的更動。學名更動為 CRANE的1995年的研究論文 http://links.jstor.org/sici?sici=0002-8444(199510%2F12)85%3A4%3C283%3APOTVCS%3E2.0.CO%3B2-7
中國張憲春根據CRANE的研究進行中國產與台灣產的原有書帶蕨物種種明更動。http://flora.huh.harvard.edu/china/mss/volume02/Vittariaceae(Antrophyaceae)-MO_original.htm
原貼於維基百科[海南書帶蕨]條目內容同步補述。
-- 作者: taralee
[這篇文章最後由taralee在 2007/09/11 07:33pm 第 1 次編輯] [UploadFile=AEFCABnAED1B1aBF_1189510402.jpg]
-- 作者: slug
李兄快快發表吧! 一年多前帶著自認熟識的朋友去看野外的族群,再三告知請先保留勿外傳族群位置,並也閒聊到我對於這個種的看法 去年赴北京時檢閱過模式標本,也現場拍了相關的分類特徵 唉,悶啊
-- 作者: taralee 我只是認真的觀察記錄我發現的物種並且把他寫下整個過程。對發表什麼沒什麼興趣。 我發現海南書帶蕨也經過您的點撥才知道身分的。要發表這個紀錄,也該由您來發表才對。 維基百科的[海南書帶蕨]條目中,本來幫您陳述了您的發現。最近更新學名刪除了這段描述。是希望由您本人上維基百科撰寫您的發現過程。 不懂得是:台產的樣本怎沒長出孢子葉?這麼多年了...... 至於台灣生態生物界這種盜人所愛或竊人發現的風氣,學術界應該自己自清了。只有學術界建立起良好的專業生態職業良知,才能正本清源囉。
-- 作者: taralee 若軍艦岩這筆記錄與中國產的海南書帶蕨有差異,會是書帶蕨與姬書帶蕨的雜交後代?或者其他新種?
-- 作者: taralee
[這篇文章最後由taralee在 2007/12/21 09:46pm 第 1 次編輯] 2007年底軍艦岩族群成熟植株剩下不到十株,扣除自然死亡或天災,2007年被盜取成熟植株數量約30株左右。 蕨類愛好者應該有足夠的學養與認知怎樣的採集會造成滅種。 請蕨類愛好者留給這個物種或族群一條生路,謝謝。
-- 作者: abort 僅僅是一個種而已 .
-- 作者: taralee 2009春分的紀錄。 分享給關心這物種的網友知道近況。 呼籲各界不要再採集任何一株這物種的野生活體。植物標本館已經有此物種的各種葉片的全株標本了。作為植物學分類研究已經足夠了。 [UploadFile=CCUA4lB8ADB7sB8A_1237973168.jpg][UploadFile=A6A8BCF4B8ADBCe2_1237973177.jpg][UploadFile=C5ECA4F920090325_1237973186.jpg]
-- 作者: taralee
中國植物誌[海南書帶蕨]條目 海南植物誌[海南書帶蕨]條目
-- 作者: taralee
剛成熟的孢子體,難得一見的綠色新孢子葉芽。根狀莖包覆鱗片長約1-1.5公分。
-- 作者: taralee
[這篇文章最後由taralee在 2009/04/01 09:35am 第 1 次編輯] 配子體多年生。配子體活多久呢?從2003年開始記錄到2009年,已經快七年了,還活著。此物種生活史中配子體階段的時間真久。 [UploadFile=B0tA4lC5E9640_1238492216.jpg][UploadFile=B0tA4lC5E9B0BCAD_1238492236.jpg][UploadFile=B0tA4lC5E9BBPCCU_1238492254.jpg]
-- 作者: taralee
2009年春分 黑色的鱗片生態照
-- 作者: taral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