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fong九妹
-- 發表時間: 2003/05/07 03:30pm
慘案現場,看了令人痛心, 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幕 這是一群喜愛蕨類的人們所製造出來的! 市場如果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給; 聽說十幾條二條線蕨可賣四千元整? 這不是愛蕨人士所製造出來的價格是什麼? 如果大家都不買就不會有這樣情形。 野外可見二條線蕨少之又少。 而盆子裡的僅是一部份而已。 各朋友請思考這個問題, 昨天的石松: 今天的二條線蕨: 明天又是什麼? 我們有這麼多的自然資源嗎?
-- 作者: 鹿角蕨
-- 發表時間: 2003/05/07 04:25pm
有無可能推動一條法律 比如說販賣的植株都必須有來源證明(人工栽培) 也就是說販賣野生的採集是觸法行為 這樣才是根本的方法 就像有人說SARS的防疫應該是一個行政管理的疏失一樣 這根本不是做不到而是沒做罷了!
-- 作者: slug
-- 發表時間: 2003/05/07 06:25pm
關於野生植物保護(育)法 這個問題粉難.... 制定難,執行也難 再, 稀有植物的判定,現多依照IUCN的規則在走 但,真的合理合宜嗎? 例如二條線蕨在台灣或許比較稀有,但在與台灣鄰近的地區,可能並不是 就世界分布的角度或經濟藥用的角度,二條線蕨或許稱不上珍貴稀有 末,誰可以保證台灣原產的二條線蕨和其他地區的種類是否相同? 廢話結束,拋磚引玉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 作者: slug
-- 發表時間: 2003/05/07 06:52pm
看到這個,反省一下,如果看到別人採了一堆台灣水龍骨叫價五百一根 我看到會不會心痛/悸動? 還是只因為是二條線蕨? 在我的印象中,這種東西在台灣野外並不稀有,只能說是數量不多但非不能見到 在雲南也很多 回過頭來,想想從這個「慘案」給了些什麼暗示? 喜愛蕨類植物的人變多了,讓野採販賣多了新的材料種類! 前者我是十分樂意見到,過去蕨類植物一向不受大家青睐,一不開花再不好種又叫不出名子:( 但現在坊間有漂亮的書籍社團有活動讓人比較容易認識這群活化石 這是件好事啊!像我就很欽佩郭老師願意出這幾本書,還有老牟學長許再文學長願意撰文在特有生物保育季刊等介紹許多的稀有蕨類植物,誠如郭老師在蕨類圖鑑後記裡寫到的: 「..如果有一本太詳細的工具書,初學者一定會據此到處採集蕨類,而蕨類一般都不像大樹,往往一採就是一整棵...如今保育風潮已逐漸深入人心,雖然仍有一段距離好走,而生態環境的毀壞也已經到了全國上下都必須面對的時刻了,或許可以藉著《蕨類圖鑑》的出版,讓更多人重新去思考台灣的自然生態何去何從...」 之前引起論戰的野採觀念似乎已經告一段落,看得很亂想的很雜 我自己也是會背著採集袋上山的人,我不願背著學術研究的光環,但我知道我已經從後代子孫那借來許多大自然的資產.... 未完,待續....
-- 作者: slug
-- 發表時間: 2003/05/07 07:1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slug在 2003/05/07 07:45pm 第 1 次編輯]
曾經在課堂上問過周昌弘老師 (前中研院植物所所長,中研院院士,「植物生態學」作者,國內提倡保護生物多樣性/歧異度的先驅) (贅言只為讓大家稍微認識這位大老) 「我們要為什麼『保育』?」 「因為人們自私」周老師這樣回答。 課堂上的我愣了一下,沒想到周老師回答的這麼直接,過去關於「保育」的教條總是提示我們要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周老師接下來解釋 「...因為人類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這些生物,或許這些生物有我們還不瞭解的特性,所以保育只是在把這些物種保存下來,給現在或是後代的人研究,也許哪天我們真需要這些瀕危的生物,而我們就自私的認為把物種保留下來是為了將來人們用得到它們...」 沒錯,我是自私的! 自私的認為別人的野採都是破壞自然,自己的採集卻是背著學術研究的光環 我既自私又自大,因為別人的濫採會導致我將來在野外看不到採不到.... 這樣的我,實在沒什麼勇氣和立場告訴別人我的野採觀念.... 未完,還要繼續嗎?
-- 作者: mowen
-- 發表時間: 2003/05/07 09:08pm
請繼續 我很想聽一聽您的意見 或各方意見 因工作之因 採集是無法避免的 相關困惑一直是他人質疑 或自己內心一直在思考 面臨的問題 我也不願背著學術研究的光環 自命清高 但對於目前日漸囂張的採集行為 卻也無法認同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3/05/07 09:16pm
恩...我的教授也說過"保育"從人字旁...所以由人出發... 他問過"如果今天白線斑蚊要滅種了...會有人要求保育嗎?? 如果今天愛滋病毒要消失了...會有人要求保育嗎??" 個人覺得...即使身在學術界...有採集的必要...但仍應是有限度的採集... 以前常見學弟妹一上山就滿布袋蘭花下來...許多是重複的... 這種採集有意義嗎??...如果學界帶頭大採...誰人心服?? 出書介紹...是好事...但如果加上詳細的分布紀錄成了"按圖索驥"的工具書... 這是好是壞便見仁見智了...如果...讓一般民眾因認識而濫採...出書的美意便打折了...
-- 作者: 鹿角蕨
-- 發表時間: 2003/05/07 10:53pm
其實我認為一班人的採集並不會太可怕 因為很少人會重覆採集,所以數量不會太多 但商業行為就不同了!那是一種大量的破壞,作無本生意 實在很缺德.....
-- 作者: 柳丁
-- 發表時間: 2003/05/07 11:16pm
周昌弘是我們屏科大的校長ㄋㄟ...... 本來不喜歡他的說...因為他好嚴格啊 但現在發現周校長好可愛!! 校長我愛你!!
-- 作者: deparia
-- 發表時間: 2003/05/08 08:01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5/07 06:52pm[/i] 發表的內容:[/b] 看到這個,反省一下,如果看到別人採了一堆台灣水龍骨叫價五百一根 我看到會不會心痛/悸動? 還是只因為是二條線蕨? [/quote] 從來沒有一口氣看到這麼多的二條線蕨 我相信 如果這一大盆是粗毛鱗蓋蕨 大概不會引起討論吧 甚至跟本不會花這個氣力按下快門 聽說 某大有學生在"承作"商業採集的 (不知道包不包括蕨類) 這恐怕才是最該擔心的事.....
-- 作者: celadon
-- 發表時間: 2003/05/08 09:28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5/07 06:52pm[/i] 發表的內容:[/b] 自私的認為別人的野採都是破壞自然,自己的採集卻是背著學術研究的光環 我既自私又自大,因為別人的濫採會導致我將來在野外看不到採不到.... [/quote] 那麼 對於不採集的戶外活動者而言 他們不就虧到了 又不採又看不到 為了平衡這種"不公平" 那豈不是要"全民一起來野採,不種也能賣"...
-- 作者: celadon
-- 發表時間: 2003/05/08 09:36am
自然資源的利用是"天經地義"的,(不然人類早餓死光了) 只不過對於非必要性的採集,到也不必四處張揚, (必要性的採集例如維生的打獵,或學術上的研究...) 至於"劫掠性"的商業採集, 那就更不必提了.
-- 作者: celadon
-- 發表時間: 2003/05/08 09:40am
趣味性的採集比不上商業性的採集 商業性的採集比不上棲地的破壞 棲地的破壞比不上國土利用的規劃變更 自然資源的保育是政治理念的對抗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3/05/08 04:46pm
[這篇文章最後由campbell在 2003/05/08 06:55pm 第 1 次編輯]
一天沒上來..沒想到會有這篇文章等著... 自從上次關於野採的主題後 沒有聽到太多人的說法...覺得蠻遺憾的 不管持哪種立場(圈一塊地起來永遠不要動它../該採則採.../不採就沒.../......) 只要有人提出來...我都會很高興...也不論這裡是不是蕨版..針不針對蕨 我不喜歡標準的士大夫心態...比如拿找不到工作的經濟學博士生跟辛勤工作的專科小職員 憑什麼學歷高...就一定要有比較高的收入呢? 這就跟很多學校本科生的大採一樣讓我感慨.... 杉葉石松在台灣我很少看到...可是這可能是因為台灣已經是這物種分布的邊緣地帶 東南亞進來的野採杉葉何其多?..多到一大叢200塊都不一定有人想買 可是一樣的例子太多了 吵的很熱的從姬蝴蝶蘭eq開始一直到大雙花石斛..一台產一菲產身價立時判若雲泥 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我也會特別想要台灣產區的 為什麼? 我還是不知道 這是先天大環境極力傾灌的觀念嗎? 一直到我學習野採有一段時間後....才認識到產區可以拿來玩玩但是不能當真 不然某天商人看到有利可圖....從東南亞進了一堆其實不比書帶蕨好看的二條線蕨 還玩得起來嗎...分得出什麼嗎...又有實際上的銷路嗎....(我相信不行:p) 對slug兄的話很感慨....... 當然我不是說就可以這樣 現在我們從菲律賓採了一堆象耳蝴蝶蘭便宜賣 就像當年日本人初臨台灣東南..發現白花蝴蝶...而後一批一批的輸送回國 我們也在走一樣的道路....這樣陳陳相因下可知越來越難玩 可是你知道的...面對這個數量本有限制的物種 你不買/採....別人也會買/採 別人買/採了後 你沒有 大家都有 有幾個人把持得住呢...... 我說過我私下覺得這找不到太好的折衷地帶....所以 以上的觀點差不多是前面諸大哥的老話重套 以及雜亂的模糊原則 不過很高興大家對這些的關心 讓小朋友我受益良多^-^
-- 作者: suke
-- 發表時間: 2003/05/08 06:43pm
就破壞性而言, 趣味性的採集比不上商業性的採集 商業性的採集比不上棲地的破壞 棲地的破壞比不上國土利用的規劃變更 celadon 的見解,我頗有同感 。
-- 作者: 鹿角蕨
-- 發表時間: 2003/05/09 09:33am
[這篇文章最後由鹿角蕨在 2003/05/09 09:54am 第 2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5/07 06:25pm[/i] 發表的內容:[/b] 關於野生植物保護(育)法 這個問題粉難.... 制定難,執行也難 再, ... [/quote] 小弟是不懂野生植物保護(育)法如何制定! 但學界應該對於實際分佈數量等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我想) 有很多事情,往往是過度專精於細節,而忘了目的! 我的想法很單純-就從數量上來制定門檻不行嗎?管植物的價值為何(誰又有資格來判定價值)? 而執行就從現有的假日花市開始就很好啊!只要設個稽核委員就行啦!... 純粹從商業運作來控制不行嗎?(就台灣對攤販的管理而言,我想是沒人肯作,而非不能) 我想一定有人大笑我--無知而天真!!(我說過這是外行人的想法) 小弟是大外行!祇是喜歡植物而已, 像這類的議題也見過不少! 但從未見到有何明確的目標(結論)出現! 實屬遺憾!..... 或許從塔內開始發起這樣的運動"拒買山採株"這樣不行嗎? 想想資源回收.綠色地球,一類的運動也都是從民間社團發起的運動, 長期推展,最後才能形成對政府單位的壓力! 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但我相信很多的環保議題,早先都是透過BBS的運作而來的! 很希望很希望,能靠學有專攻(或充滿熱情)的先輩們,能........動動腦! 說不定!就這麼蹦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我想當然是需要很多時間,就像年少的我在耍帥學抽菸,當時有人對我擺出拒抽二手菸的姿勢,我是打從心底感到好笑!憑這小小手勢怎可能對抗龐大的香菸廠商與吸菸者,但事實證明---吸菸人口劇減,菸商轉換投資,醫界大量證明,政府制定條款,媒體熱衷推廣.........或許世界上還是很多人在"哈草",但我現今與很多小小朋友聊天時發現,他們已經不視於吸菸是一件很酷的表象,或許他打從心底就沒健康的概念存在,但我還是認為這是一件很正面的事情.) 期待指正........... to:坎貝 年紀輕輕!不要太沮喪....換個積極的心情..會很棒的!也才能真正改變世界(起碼更成長不是嗎?) ^_^
-- 作者: 法仔
-- 發表時間: 2003/05/10 00:11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slug[/u]在 [i]2003/05/07 07:18pm[/i] 發表的內容:[/b] 曾經在課堂上問過周昌弘老師 (前中研院植物所所長,中研院院士,「植物生態學」作者,國內提倡保護生物多樣性/歧異度的先驅) (贅言只為讓大家稍微認識這位大老) 「我們要為什麼『保育』?」 ... [/quote] 給slug兄 其實這個問題存在已久並不只是在植物論壇中出現 希望您的言論能藉我引用在別的學術討論論壇中好嗎 因為我覺得您這番話引人省思 :em17: 法仔
-- 作者: Salvinia
-- 發表時間: 2003/05/10 10:39pm
其實我也很贊同slug大哥的意思 我常常看到有說不要用人類的觀點看待其他的生物 甚自會拿保育這樣的名詞出現 但我並不認為如此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人類 每項經過大腦的行為
-- 作者: Salvinia
-- 發表時間: 2003/05/10 11:19pm
(抱歉寫到一半) 每項經過大腦的行為 都是有人類或個人的動機 所以我不認為可以擺脫人類的角度去思考 就說保育好了 也只不過是人們自己想的 就像trapa大哥前講的一樣 就以這次所說的採集而言 難道拔植物來賣的動機就能完全被否定嗎? 而研究人員的動機就一定是可被大家認同嗎? 我認為是無法用界線定的 也就是沒有對錯之分 所以我的看法是每個人以自己的觀點出發 而不相衝突 希望是能讓更多人能接納你觀點 找尋雙贏的方法 而不是用自己或大眾的想法去否定某些人的觀點 講到這裡 其實我也是支持保育的觀點 但我就不認為那些那些大採集的人有錯 我只會希望他們能考量我的觀點有必要性的 或者找出雙贏的方法 像研究人工栽培等方法 講到保育門學問 我甚至不認為绝是對的 但我相信這門學問是以人類的角度 盡其所能地去接近符合自然界的法則
-- 作者: mowen
-- 發表時間: 2003/05/11 10:00am
[但我就不認為那些那些大採集的人有錯] 多可怕的一句話啊 我認為不管是為研究 為保育 還是為出售牟利都是有錯的 但我相信還是有差別的 [研究人工栽培等方法] 似乎沒有一位大量蒐集野採出售牟利者在做這種事 但我知道有許多學術界 保育界的人在努力 因為要花太多的時間 精力 金錢 一棵石松要長到能上市的規格要好幾年 更何況還有許多技術問題要克服 就算克服了一切問題 當一種植物能大量繁殖栽培時 您認為他們還會種它 大量的販賣嗎 銷售為的就是牟利 他們做的就是所謂的獨門生意 無本生意 要認清此生意的本質 重點在野採 因為只有他們才找的到 採的到 在稀有 因為物以稀為貴 才引人注目 價錢才賣的高 真希望各位能見視過這些山採販售者掃山的本事 有如秋風掃落葉 幾乎無一倖免 幾天之內連續採集 能讓一個長滿蘭花 稀有蕨類的山頭 幾乎再也找不到所謂的稀有植物 殺雞取卵的作法 只能短暫的養活少數人 但我們大多數人及後代子孫將會失去很多很多
-- 作者: Salvinia
-- 發表時間: 2003/05/11 11:43am
to mowen 我很同意您的立場 我也很希望沒這樣的結局 更希望他們行為上認同您的想法 其實我說的的對錯之分 是在於建立在對方的立場 舉一個很實際的例子 像一個開發中的國家貧困和保育之間的衝突 而那些已開發國家富裕的人民就可能會喊說要保育 反過來若當您富裕時回想一下那些開發國家貧困人民的立場 甚至他們連保育是什麼都不知道 若強行實施所謂的保育政策 那要怎麼解決那些貧困的問題呢? 當然我會盡量讓他們認同保育是有必要性的 而就算他們知道也可能不會去做 因為這樣無法解決他們現存的生活經濟問題 當然我們也是有需要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局面 我記得我曾看過一個影片片段 影片是說以前有種很稀有蝴蝶標本 有些貧困的人民甚自靠採集販賣他們維生 而當地的保育學者也明瞭這樣並不是永續的方法 所以他推行當地以小型農場飼育該種蝴蝶作為標本販賣 甚自那些人民並不把所有的飼育的蝴蝶作為標本 而是選擇較完美的 甚自按照比例在野放 我認為這一個以現在角度看來是雙贏的局面 回去前面所講的石松或是某些稀有蕨類的問題 也許那些人並不是那樣的窮困 甚自只是要再賺取暴利罷了 那要怎麼來解決他們的慾望或動機呢? 那些掃山的行為我當然也不希望聽見看到 但我希望的是溝通而非意識或行為上的強迫 記得我曾問過某位學界大哥關於石松繁殖的問題 的確有他的困難所在 但有多少人有再做繁殖深入的研究嗎? 也許只是沒發表論文 我並不知道 當然此物非彼物 不一定合適用人工飼育的方法 我相信是還有人工飼育或其他雙贏的方法可能 所以我認為當雙方有意見衝突時 並非去攻擊誰對誰錯 相對的可以減少喊話的時間和力氣 去試著找尋雙方都認同的方法 唉 若我現在還有能力和時間 也不希望一直在這裡說一些廢話 說來說去以上也只是小弟粗陋的看法罷了 並非有特意抨擊某些人 純粹是一己之見 若有發言不當之處 請大家見諒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3/05/11 02:52pm
我覺得我看過很多保育規劃失敗的例子都是-- 提倡保育的專家學者過度相信/堅持自己的專業素養... 卻忘了當地特殊的民情風俗與經濟活動型態...所以... 在未經過充分溝通取得信任下...弄得2敗俱傷... 甚至...有些保育團體的高姿態與強橫態度也令人視為"環保流氓"般厭惡... 所以我認為保育需檢視案例的背景原因...進而盡量採取折衷的做法... 待建立互信讓居民相信這是對他們有利的情況下後...再慢慢施行進一步的保育措施... 而且...保育不是最後目標...我相信只有"永續利用"才是生物的出路... 這是兼顧人類利用與自然保育的一條路...也是妥協下的一條路吧... 當然...對於盜採石松這類珍稀植物牟利是沒話說啦... Salvinia兄說的也沒錯...若我們有能力...還在這邊廢話嗎?? 這邊許多各大院校的碩博士班學生甚至有些教授級大老會上來看看... 看歸看...我想...除了痛心外...大多也有心無力吧... 在選票壓力下...連國土利用的規劃變更都一再發生了... 也難怪"利委"會理直氣壯的要求將檳榔/咖啡等植物列為"經濟造林樹種"了...
-- 作者: diplazium
-- 發表時間: 2003/05/11 04:26pm
總合大家的想法可以知道大家都對於商業性採集十分反感,但也暫時無法提出有效方式(制定法令、執行保育政策、觀念宣導?)來反制。這種事如果無限擴大地來討論,恐怕會如大多數的保育議題般,永無定論、永無同識…… 那麼,就簡單地來想、從個人做起吧! 在進行因學術需求或因個人興趣的採集行為時,三思而後採吧!這一次的下刀會不會造成當地族群的滅絕呢?採回去的植株我能夠好好的使用(栽植、壓標本、做實驗)嗎?這一次的採集會否造成"群起而效之"的反應呢?在山中,如果看到商業採集行為就予以規勸;在花市、花店買植栽時,不要去光顧那些賣野採植物的商家;在帶解說活動時,也不妨多宣導"採集倫理"、別鼓動學員任意摘植物……這些小事,都是我們"自身"就可以做到的,就先獨善其身吧! …………slug說到周院士的話,真令我有點愣住,為什麼我在課堂上未聽過院士說過如此這般有見地的談話…………顯然是我蹺太多課啦!慚愧。
-- 作者: 曾俊明
-- 發表時間: 2003/05/11 08:43pm
贊成,我現在都改用數位相機採集!雖然有時我的泥空4500不是很上道,但是我總是會告訴身邊的學生一些採集倫理,就好像以前教授教我一樣。
-- 作者: trapa
-- 發表時間: 2003/05/11 10:26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俊明[/u]在 [i]2003/05/11 08:43pm[/i] 發表的內容:[/b] 贊成,我現在都改用數位相機採集!雖然有時我的泥空4500不是很上道,但是我總是會告訴身邊的學生一些採集倫理,就好像以前教授教我一樣。 [/quote] 贊成...現在許多相關科系學生一開始就看過太多珍稀物種... 所以反而覺得數量很多不知道珍惜...或隨手拔取...或不認為值得保育... 所以應該強調正確的採集方法與倫理...行社會教育才是根本之道...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3/05/12 02:00pm
ok.打出一點小問號. 馬尾杉類不管原生或外來種的有性生殖...我播過幾種都沒有成果 不曉得囿於時間因素或是怎樣... 這類東西在國外有蠻多種類的人工繁殖品...但沒有問過是組培還是播種的 也許跟台灣觀音座蓮一樣有其不為人解的機制 但我覺得都不是解不開的結...尤其對於蕨類這種 從前爺不疼姥不愛的東西 我們還有很多能做的....... Salvinia小兄弟提出的立場說其實一直都是很多激辯的基礎... 但老是沒有人去注意..這就像看書時許多人常常略過最無聊乏味的第一章 或是緒論 一直很喜歡."漁父"中....何不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如果有人能研究某些特殊種類的有性繁殖機制做論文..我會很高興啦:p 知道問題很多 可是徵結應該不是有沒有能力..時間 老話..應該還是跟觀念有關.....
-- 作者: slug
-- 發表時間: 2003/05/12 02:51pm
請享用....(最近準備考試, 比較少時間上來哈啦, 請見諒) Dean P. Whittier and John E. Braggins. 2000. Observations on the mature gametophyte of Phylloglossum (Lycopodiacea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87:920-924. ABSTRACT Mature, gametangia-bearing photosynthetic gametophytes of Phylloglossum can be grown from the nonphotosynthetic, cylindrical, negatively gravitropic immature stages in illuminated axenic culture on a nutrient medium with or without 0.2% glucose. The gametangial-bearing region of these gametophytes, the photosynthetic crown, grows horizontally from the apex of the immature cylindrical stage. At maturity the photosynthetic crown is thickened and bilaterally symmetrical. It is usually narrow and bean-shaped with dorsal and ventral regions. Occasionally, the ventral region becomes thicker and the crown is deltoid in cross section. The dorsal edge or ridge of the crown is the gametangial region with archegonia and antheridia. The gametangia are often hidden because they are interspersed among numerous uni- or bicellular paraphyses. The lateral surfaces below the gametangial region lack outgrowths, and the ventral region is covered with long rhizoids. The apical meristem at the anterior end of the crown is overarched by the developing dorsal tissue of the gametangial ridge. The lower derivatives of the meristem form the ventral region with rhizoids. Phylloglossum gametophytes are unusual because their mode of organic nutrition changes from mycorrhizal to photosynthetic during ontogeny.
-- 作者: hms
-- 發表時間: 2003/05/12 05:52pm
[這篇文章最後由hms在 2003/05/12 05:54pm 第 1 次編輯]
"真希望各位能見視過這些山採販售者掃山的本事 有如秋風掃落葉 幾乎無一倖免 幾天之內連續採集 能讓一個長滿蘭花 稀有蕨類的山頭 幾乎再也找不到所謂的稀有植物 " 唉... 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教那些人了解什麼是 " 永續經營 " ..... 記得以前漁民補魚都是一網打盡........ 為了生活.... 他們不得不下海.... 但曾幾何時..... 他們慢慢的了解 了保育是可以雙贏的...... 現在他們不再補殺海豚了..... 進而保護它.... 因為他們知道.... 這些才是他 們永遠的寶.............同時也為他們帶來生計............. 想信掃山那些人最知道那裡有這些寶...... 如果有人可以告訴他們 ...... 留些種....數年後還有机會再採一次 :em16: 這也許不是最好的方法....... 但確可能是一種共存的balance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