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食蟲植物 ] (/tbgweb/cgi-bin/forums.cgi?forum=19)
--- 創造貧瘠的湖泊來養一些懸浮的狸藻和貉藻 (/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19&topic=9380)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0 03:14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4 09:33pm 第 2 次編輯]

很喜歡貧養湖的洪荒感覺,地球上一些天然水體,如果剛好水中沒有什麼肥份,常常就會是水生狸藻或是貉藻的原生地。

為了避免長藻類,湖(<---這不是天然湖泊喔 就是你目前看到的鋪黑色塑膠袋的保麗龍箱)裡就擺些種食蟲植物的花盆,多半用泥炭土和水苔。水源多是雨水或翡翠水庫的自來水,昨晚下大雨就可以把過多的雨水裝瓶備用。偶爾也補充RO水。遮光的浮葉植物主要用田字草,挺水吸肥的莎草目前是用水毛花。養圓蚤來餵食狸藻、貉藻和自己出現的水蠆,並幫忙攝食懸浮藻類。

之前一直覺得有些狸藻很像,就貼在一起比較看看嚕....
右左到右依序是
1. 黃花狸藻 Utricularia aurea (from士林 花花世界 網友分享)
2. 大狸藻 U. vulgaris (網路花壇網友分享)
3. 南方狸藻 U. australis (問過似乎from 崙埤池? 綺麗花壇 網友分享)
4. 紅花狸藻 U. foliosa (塔內 網友分享)

[UploadFile=aurea20vularis20_1235114079.jpg]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0 03:46pm

不知道比較細的絲葉狸藻會不會變得和右邊的一樣粗?[UploadFile=DSC03171_1235115631.jpg]

水蚤在忙碌地穿梭著....看來它是不吃絲狀藻的
[UploadFile=DSC03178_1235115710.jpg]

貉藻...上面那株莖比較粗壯些 葉輪也比較寬 下面那株比較會分枝 不過側枝反而比頂芽強壯的感覺....不知道頂芽發生什麼事....

[UploadFile=DSC03173_1235115949.jpg]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9/02/20 03:51pm

頂芽是轉為休眠芽的狀態...溫帶產區的貉藻通常都會以冬芽的型態越冬
不過我也不曉得您的南方狸藻發生什麼事情,如果是最近拍的,那應該早就休眠了,只剩下冬芽。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0 04:11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0 04:16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campbell[/u]在 [i]2009/02/20 03:51pm[/i] 發表的內容:[/b]
頂芽是轉為休眠芽的狀態...溫帶產區的貉藻通常都會以冬芽的型態越冬
不過我也不曉得您的南方狸藻發生什麼事情,如果是最近拍的,那應該早就休眠了,只剩下冬芽。
[/quote]

謝坎貝大的回應 唔....寒流又要來了...說不定這次貉藻會徹底變成冬芽給我看XDDD
南方...可能是之前有回暖吧...不過同一批南方有些植株上也是有冬芽出現....
[UploadFile=DSC03181_1235117436.jpg]

(冬天順路去金山想去看那邊的南方...不過好像完全變冬芽 一株也沒看到....會不會是崙埤池的比較.....?)


-- 作者: anfree
-- 發表時間: 2009/02/20 04:52pm

我想到一個問題,很多網友說,狸藻和蓮花養在一起會長的很好,可是種蓮花的土一般都會有肥料來促進蓮花開花,我去年就把黃花狸藻和貉藻和蓮花(我的土是陽明土,土裡有塞磷肥)一起戶外水池養,幾個月後黃花狸藻和貉藻都消失了,有沒有可能肥水是致命傷?看了樓主的"貧養湖的洪荒"敘述才點醒我和蓮花肥水的環境根本是不同環境,我之前好像被誤導了,但是怎麼很多養水草的網友會說和蓮花養在一起會長的很好?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0 05:26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0 05:32pm 第 1 次編輯]

唔...就目前我有限的知識,貉藻很怕浮游藻類附著,一沾上去就長不好,所以如果種睡蓮的環境下要養好,必須要有很多水棲節肢動物清潔工....還要有流水把水中肥份帶走,或是有茂盛的莎草利用根系把肥份現場吸收。適度水面遮光可以避免藻類長太多,也可以避免水溫升太高,我選用田字草是因為它不用很肥也長很好,莕菜...等應該也ok吧。我不敢用睡蓮除了肥還有因為似乎適合種睡蓮的土略偏鹼? 也許要種睡蓮就不能死水嚕....我的是死水...絲葉狸藻比較不怕藻類,所以絲葉勢例外。然後...如果水不是刻意施肥料,有絲葉狸藻的容器的藻類長比較少,我也利用金魚藻幫忙抑制藻類,金魚藻有毒它性,當它比較茂盛時,藻類似乎就比較沒那麼囂張。

如果英文還ok的話,可以參考一下這位Rich提的結論。他的貉藻真是多到爆...@@
http://www.forum.petpitcher.com/showthread.php?t=194
http://www.forum.petpitcher.com/showthread.php?t=1510

大致有些重點...
貉藻不喜歡太深的水域 喜歡在水生莎草禾草附近 並有一些底泥會比較好 很多時候是出現在pH=7的地方

這些水生植物的根可以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供貉藻快速生長  而產生的植物碎屑可以被蜉蝣動物攝食 貉藻則捕食這些蜉蝣動物

有時貉藻捕食的蜉蝣動物超出它所需要 這些肥份要是沒有被漂浮的貉藻下方的水生植物根系很快地吸收 就會孳生大量藻類 另外蜉蝣動物並可以將纏繞附著於貉藻上的藻類清除...所以他們形成了一種複雜的生態共生關係

其他更深入的部分就自己看囉....

(各位大大有適合的建議請不吝提出喔^^)


-- 作者: anfree
-- 發表時間: 2009/02/20 07:53pm

感謝大大提供的資訊,很實用,最近我的狸藻從冬芽甦醒了(去年11月休眠),有綠色小苗,這次我要小心一點,不能再重複錯誤,不過我已經不知道僅存冬芽的狸藻是哪個品種,因為 黃花/南方/紅花/迷你狸藻都不小心混在一起過了,就算沒混在一起,我也不太會分,看起來都差不多.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9/02/21 00:34am

事實上,我跟這位Rich老伯交流過貉藻,
不過,那是他自己本身環境就很好,人工要營造出那樣其實有問題。

這種東西,通常是長得好就一大堆,不然就是長很差;
中間情況不多。其實有興趣可以看看我以前發表過的網誌,
底土肥沃=/=水營養鹽重, 田土是很黏重的,就我看來,可以有效阻隔絕大部分按入泥中的固體肥料散逸至水中,
再搭配吸肥力特強的水生植物種類,不難營造出一個基本的可以養水生食蟲植物的環境。

最後
至少台灣產的狸藻,只有南方會產生冬芽。 目前我家所有的南方都已沒有綠色植物體。
睡蓮對土質適應性很強,但我沒有聽說過適合種睡蓮的土是偏鹼。
在我以前種睡蓮的全盛期,超過一半的桶子都有黃花/南方狸藻及貉藻
甚至品萍也是很多的。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1 07:24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campbell[/u]在 [i]2009/02/21 00:34am[/i] 發表的內容:[/b]
事實上,我跟這位Rich老伯交流過貉藻,
不過,那是他自己本身環境就很好,人工要營造出那樣其實有問題。
這種東西,通常是長得好就一大堆,不然就是長很差;
中間情況不多。其實有興趣可以看看我以前發表過的網 ...
[/quote]

我有瀏覽過坎貝大的網誌,真的有看到睡蓮缸中一堆品萍和紅色貉藻的樣子,不過桶子裡完全沒有莎草就是了,是不是...死水盆植時土面有黏土和盆子阻絕肥份溢出,直接種水池時就要灌水前土面已經鋪一層黏土才可以,然後...往後施肥都用注射針筒灌凝膠狀肥料到土面下之類的?可以請坎貝大分享一下秘訣嗎^^。

Rich老伯的環境,還真像天然有水流的地方,該不會是長柄毛氈苔新澤西型的原棲地吧@@Rich也說黏土比較好,不過他沒有說明原因,他的環境應該沒有施不施肥的問題。所以...想同時種漂亮的睡蓮又要種不耐營養鹽的貉藻,想確定水質好不好,大概就要像版上大大一樣用測定水質的探針測量ok不ok嚕。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9/02/21 01:13pm

marcopolo,
不曉得您有沒有聽說,貉藻在美國某些地區有逸出野外,干擾當地原本生態的可能性?
印象中,Rich說過,這塊有貉藻的溼地,是由別人那兒接收過來的,原本的天然溼地環境就被之前的主人放養東京/京都的貉藻,
所以Rich有很不錯的環境跟長時間可以觀察貉藻 ,這種情況就跟加拿大的紫瓶子草侵入英格蘭地區有一點類似。
可能記憶有誤,但應該八九不離十就是啦。

我的土只用田土,我也做過水池,裡面也只是田土,但是池底都種滿苦草屬植物,滿到看不到底土。
施肥的部分
我用丸狀的固體肥料,直接用手指"按"入睡蓮周圍,田土在您手指抽出時會自動封合!

我的建議還是跟網誌上說的差不多,先做出個有其他水草植栽而且相對穩定的環境後,
再放入比較嬌貴的其他植物。
請參考。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1 08:10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1 08:49pm 第 2 次編輯]

感謝坎貝大的分享^^ 真的真的超開心~

看到"苦草滿到看不到土面"這段 關於水中營養鹽的部分我就瞭解了^^
不過...瀏覽塔內文章常常看到關於CO2的部分。我一開始在箱子裡擺了裸根的禾本科(水生雜草 柳葉箬),本來想試試看弄個可以吸肥的浮島之類的,不過...我常常發現根部出現大量小氣泡,我想應該是呼吸產生的CO2。Rich老伯的文章也提到他那邊的水生莎草根部可以放出很多CO2, 供浮在正上方不遠處的貉藻立即的光合作用需要,不過類似苦草這種全株在水面下的水生植物,應該會競爭水裡的CO2,讓貉藻長不旺,尤其您的貉藻還是紅色系水草,紅色系的不是更需要CO2嗎? 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旺阿?

補充一下...關於貉藻會不會破壞生態...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畢竟...它不像車輪狸藻(U. inflata)那麼強勢,也吃不了蝌蚪等可能跟稀有兩棲類有關的動物,只是想說美國好像很care外來種野放到自然環境,動輒把水草冠上invasive weed的名稱,才在假想說...類似新澤西的長柄毛棲地,應該州政府會難以忍受被野放外來植物吧? 不過比起捕蠅草,長柄毛的確是比較廣泛分布就是了...

對了...一直很好奇...伊X狄X 的網頁為什麼把食蟲的連結撤掉了? 只在上面買過一次植物,過一陣子想買卻發現...呵 單純好奇而已


-- 作者: ㄚ峰
-- 發表時間: 2009/02/22 04:42am

marcopolo 大,小弟心得,
水族那塊和室外養殖這塊歧異度真的很大,
兩者是不能類比的.我只能說若照水族那套標準,
室外蓮花盆的生態穩定度能建立起來根本是奇蹟,
但事實就是如此.曾有這種說法,一個蓮花盆要達到平衡,
裡面至少要放4種水生植物,雖然有些牽強附會,但也說明了
多種水草合植,反而有助於同生在一起的植物生長良好.
另,底土是田土,內含大量有機質,也可提供植物碳源,只是,這類混生
在一起的盆子個人經驗,勢必要在一段時間後人工介入清除生長太多
太快的種類,否則必定會壓迫到其他相對弱勢的水生植物.
還有,生態系統是牽一髮動全身,在該物種天然分布不該出現的地方
出現這個東西,而它又順利活下來並繁衍,那一定會發生狀況.
這狀況也許是一個月,或是一年甚至更久,往往到無法挽回才會被人
注意到.貉藻會捕食微生物,而微生物又是一個系統中的底層,也許可以
思考看看,這會發生什麼事?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2 08:10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2 08:17am 第 1 次編輯]

感謝阿峰大大大的回覆 我其實沒什麼實際經驗啦 只是看到有人文章分享 自己也很愛嘗試 算是個問題學生XDDD

關於我認為貉藻也許不會對當地生態有太大影響的原因 我是認為 貉藻所捕食的浮游動物 例如水藻之類的微型節肢動物 通常具有孤雌生殖能力 繁殖力很強 而貉藻的捕蟲夾和捕蠅草一樣 都演化成只捕食特定大小的動物 過小可以脫逃 或無法啟動捕獵開關 加上獵食的量足夠時 捕蟲夾也會比較不發達 以一個被動等待獵物而非主動獵食角色 貉藻是可以融入當地的生態平衡而不至於一面倒地危害到當地的物種 反而具有控管數量的角色 當微型節肢動物太多時 被捕食機會就大 也可以避免繁殖過多爆缸 關於水生的食蟲植物被視為是有害水草的種 通常是具有困住稀有兩棲類幼蟲地能力 這些兩棲類幼蟲通常長大後又可以成為蛇、鳥等的食物 在食物鏈比較重要...

如果是部分以卵休眠度過旱季的淡水豐年蝦和鱟蟲 通常原生地的水中的電導度應該也會比較高?...也許也不適合貉藻的繁衍 甚至卵打破休眠所需要的旱期貉藻也會完全乾透死亡 (如果自己在家養也許就要考慮到小隻的會被吃掉...)

所以我個人認為只是捕獵微型節肢動物而無法對幼魚或蝌蚪造成危害的水生食蟲植物 對生態的危害不大...不過...我並沒有贊成如美國那樣把貉藻野放...只是覺得 感覺上很難種的植物可以長這麼旺 還真神奇! 這些食蟲植物真不愧是好兄弟 都喜歡貧瘠的地方....


-- 作者: HILL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0:53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marcopolo[/u]在 [i]2009/02/21 08:10pm[/i] 發表的內容:[/b]
補充一下...關於貉藻會不會破壞生態...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畢竟...它不像車輪狸藻(U. inflata)那麼強勢,也吃不了蝌蚪等可能跟稀有兩棲類有關的動物,只是想說美國好像很care外來種野放到自然環境,動輒把水草冠上invasive weed的名稱,才在假想說...類似新澤西的長柄毛棲地,應該州政府會難以忍受被野放外來植物吧? 不過比起捕蠅草,長柄毛的確是比較廣泛分布就是了...
[/quote]
ㄜ.......
我覺得這個發言似乎本身的論點就錯了吧?
任何外來的物種拿去野放本身就是件不道德且破壞生態的行為!
生態的定義包含很廣!
你將其野放其生長空間、食物、養分....等!
不就已經破壞了原有的平衡!
使他們還要再重新分配他們的定位~
這樣不就破壞了他們的平衡?
且他在人為的環境下為弱勢物種~
不代表他再野外的環境是弱勢的物種阿......
有些東西所造成的影響不是馬上就可以看的出來的!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0:01am

沒錯阿,野放本來就是不道德的行為,所以請不要任意野放。尤其把陸生狸藻野放到台灣原生挖耳草的棲地(誰野放的請自己跳出來跟Hill大下跪認錯),會危害到當地珍稀物種的生存。在這邊敬告有養食蟲植物的諸位大德,請不要任意野放!

不過我這邊又不是在道德上討論該不該野放貉藻,而是新澤西州Rich老爹那塊地接收時,貉藻已經野放了,該不該移除呢?在這裡又要看看歐洲那邊的情況.....

貉藻這個物種,屬於珍稀瀕危的物種,在很多地方數量都很少,不過常常藉由水鳥的腳,把turions傳遞到其他水塘。然而對於環境要求較為嚴格,由於歐洲一些有貉藻的水塘可能面臨被臨近優養水域汙染的情況,所以當地政府也想辦法把貉藻引進到其它適合的水塘,這麼做的確是不道德的,因為其他水塘有其自有的生態平衡,不過...為了保護一個物種,常常必須要幫它另覓棲地,尤其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有時候有保護不耐熱的超珍稀物種,就必須將其遷移到其他比較冷涼的地方。這邊就要深入探討,將貉藻引入到那個地方,不管是水稻田或是莎草水澤,是否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在這個時候,就要以非道德的角度,深入探討其在獵捕、光線、水中氣體、空間佔據...等的角色。我只是提出我的看法,並不是要鼓勵野放....

..................因為....我這篇的重點明明就是.....

創造出一個貧營養湖泊來養這些水生食蟲植物!!!!!!!!!!
我養在哪裡? 保麗龍箱!!!!!!!!!

我這篇的重點並不是探討野放的對錯,而是觀察到食蟲植物適合的生態後,想在保麗龍箱營造適合的貧營養湖泊環境,讓我的貉藻可以猶如在天然環境下避免水中營養鹽過高,減少藻類的攀附,增加水中的CO2,完全不使用外掛來達成以逸待勞的栽培樂趣。同時還可以用這樣的水來澆我盆植的其他食蟲...甚至養些喜歡水很乾淨的水生節肢動物...讓整個洪荒的feel 出現,同時享有某種原始、古代、珍奇及幻想的空間感。

所以....我不想再討論野放的道德與否...因為 道德無從討論....包括我們吃的水稻米種,占據了大多數台灣的水生環境,除了平原,山區也有梯田在發展,也不是台灣原生的...那該不該種呢?大家都餓死算了

我只是看到....哇...貉藻長得真好,我的生態 "湖泊",似乎也可以借鏡一下...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1:41am

marcopolo,
不管討不討論野放的對錯,但是引用的例子跟切入的論點可能要再斟酌一下,以免引起誤會
歐洲幾國也是貉藻的原生地,常常也都是分布很侷限的,
相對來說,擇地遷移某些情況下是有必要的,但跟新大陸園藝愛好者流出至野外的情況不能類比,
而且該地也不產這個物種......一個原生的國家以自己境內的詳細到"地方型"來作為遷地保育的標準,跟不經意由亞洲人為散逸至美洲,兩相對照,這就是問題所在。

不過,雖說您提到您的重點都是--養在自己營造的小環境...
但是前面幾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其實,連我都有點誤會您要表達的不是這個哩。
尤其用農業經濟活動的水稻來類比。

p.s 1: 伊叟裡面原本種食蟲的老大,現在差不多都沒種。
p.s 2:我的貉藻種成紅色的,不用去用水族界的觀點來看,就我自己而言,溫差大加上強光就是足夠的條件囉。
參考一下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2:20pm

我想是樓主的標題會讓人引起誤會.
樓主是想弄一個小型的盛水容器並使其具有貧瘠的特性來養貉藻,
這容器的名稱叫作"水池", "魚缸", "缸子", "水族箱"之類的我想不會有人反對,
不過把這種小型容器叫作"湖泊"...
可能就有人以為樓主用小容器只是在做實驗,
是將來想要弄成大規模的湖泊吧!

發文時使用適當的名詞, 較不會引起誤會.


-- 作者: HILL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1:4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HILL在 2009/02/23 01:48pm 第 1 次編輯]

我上文所講的是針對
"關於貉藻會不會破壞生態...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
這句話~
而不是你的標題.......
如果你所說的生態指的是你那邊所營造出來的飼育箱而非指野外的生態!
那我可能誤會了!
因為我想甚少有人的飼育箱裡會有蝌蚪與小魚吧.....
當然我知道你沒有鼓勵野放!(你前幾篇即有註明)
我只是就你字面的意思做討論....

而你說的珍稀物種的保育與遷移!
那些當然是必須進行的~
但是通常都還會有一連串的管制與規劃!
使其復育與保種的生態環境影響達到最小....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3:09pm

To: 大家

關於我的標題,我可能要捍衛一下喔

我是有意思想要以小型容器來模擬湖泊沒錯。就我而言,現階段就只是想在保麗龍箱創造出一個微型的湖泊生態,完全是死水,只依賴雨水或水乾了加些儲存的水。但如果未來經濟許可,也不排斥買塊水田,創造成貧瘠湖泊,輕鬆地管理自己的植物(這樣甚至不會造成肥料對地下水的污染)。這和把植物野放到未開發的天然湖泊是不一樣的。

首先就我的初衷做說明,我發現,很多時候,是可以直接以以逸待勞的方式把環境模擬出來。參考Rich大的發文,是覺得他的說法很有道理,的的確確有切中一些重點。他買地的時候,原主人就已經種貉藻了,我在圖片中,暫時無法確定這地方究竟是他地產水池園區的一部分,或是野生環境,只是看到有長柄毛氈苔(紐澤西也是其天然分布地點之一),覺得不太妙,該不會是野生地點吧,所以隨口提及,並聯想到,可能可能可能...貉藻在美國當地也許不被視為害草,所以沒有派人來清除.....。如果他的環境不是他在既有園地,而是去侵占野生長柄毛氈苔的棲地,我當然會覺得原本野放的人很惡質。

接下來,關於貉藻是不是惡草,我就我的所知做出判斷,認為它不是。
常常看到,很多公設生態池,可以種水芙蓉、布袋蓮、狐尾藻、槐葉萍、睡蓮、埃及紙莎草,但是由於受限於原本的土質和施肥的關係,水都不是很清澈,所以有些生態池無法在裡面見到懸浮的黃花狸藻,更不可能出現貉藻展示。我認為同樣是外來植物,如果生態池可以出現槐葉萍,為什麼不能養貉藻。

另外,即使不論經濟栽培的水稻,就觀賞植物的栽培上,常常可以看到三芝的水田,種了很多外來的水生植物,例如水生鳶尾、熱帶睡蓮、水蠟燭(非當地型的)....等。這時候,就必須要知道,比起其他觀賞植物...貉藻是不是一種會干擾生態平衡的物種,是不是只能在水族箱栽培,不允許露天栽培,以免會危害生態環境。我個人的評估如下:

1. 種貉藻不允許施肥,所以不會汙染地下水。

2. 貉藻由於受限於對環境要求較高,在世界各地,並未出現有類似車輪狸藻(U. inflata)在各大湖泊擴展地盤的現象。

3. 若與兩棲類共生,貉藻不至於會捕食蝌蚪。而大部分更小型的水棲無脊椎動物,生殖力發達,並沒有因為貉藻捕食而可能導致族群遭受威脅的危機。(我在箱中布下滿滿狸藻並放了那兩株貉藻,但圓蚤還是穿梭不停....)

所以,我認為即使我未來真的要創造個露天貧瘠湖泊 ( 應該就是個小水塘而已XD ) ,貉藻也不太可能變成第二個布袋蓮或是光冠水菊。

小規模在保麗龍箱玩玩比較容易,真要鑿湖創造貧瘠水域就比較困難了。首先...我要先種些吸肥的植物,把當地的肥份吸收後採收。...blah blah。對我而言..這過程才算是創造吧.....如果本來就是個高山湖很貧瘠,我就不會說是創造啦。但是 我就是希望這個人工湖,可以清澈地有如明鏡。

所以....大家不妨試試看,把一些可以讓水質變清澈的元素加入,排除影響水質的植栽與動物,讓各種食蟲植物在一個簡單管理的環境下就可以長很好。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3:1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3 04:21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campbell[/u]在 [i]2009/02/23 11:41am[/i] 發表的內容:[/b]
 marcopolo,
不管討不討論野放的對錯,但是引用的例子跟切入的論點可能要再斟酌一下,以免引起誤會
歐洲幾國也是貉藻的原生地,常常也都是分布很侷限的,
相對來說,擇地遷移某些情況下是有必要的,但跟新大陸園藝愛好者流出至野外的情況不能類比,
而且該地也不產這個物種......一個原生的國家以自己境內的詳細到"地方型"來作為遷地保育的標準,跟不經意由亞洲人為散逸至美洲,兩相對照,這就是問題所在。

不過,雖說您提到您的重點都是--養在自己營造的小環境...
但是前面幾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其實,連我都有點誤會您要表達的不是這個哩。
尤其用農業經濟活動的水稻來類比。

p.s 1: 伊叟裡面原本種食蟲的老大,現在差不多都沒種。
p.s 2:我的貉藻種成紅色的,不用去用水族界的觀點來看,就我自己而言,溫差大加上強光就是足夠的條件囉。
參考一下
[/quote]

謝謝坎貝大的回覆,

真可惜他們沒種了...

關於第二點,我目前的地方可能無法達到足夠的溫差,我想知道您當地的海拔或氣溫,因為高水溫是比較容易孳生藻類的,低水溫本來藻類就不會繁殖那麼快,這樣就無法完全移植您的栽培方式。我還是只能盡量把可能影響水質的植栽排除,小植物箱裡只種些可以吸走肥份、遮光、產生二氧化碳等比較必要的植物。

然後關於另覓棲地的部分,不管是哪個地區型,如果貉藻對當地的生態有危害,自然是不會引進,而紐澤西那邊既成的貉藻分布,如果真對生態有害,就會有人採取策略防治...所以我才認為,就各方面評估,它應該不是惡草....而即使不是惡草,也不可以野放到自然棲地....就好像...即使南方狸藻野放到有黃花狸藻的新山夢湖,並不太會影響到黃花狸藻的繁殖,不會與其雜交....等,但還是不能野放...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3:34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HILL[/u]在 [i]2009/02/23 01:47pm[/i] 發表的內容:[/b]
我上文所講的是針對
"關於貉藻會不會破壞生態...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
這句話~
而不是你的標題.......
...
[/quote]

To Hill大大,

目前雖然是只用小箱子種,但是我不想排除真的創造人工湖的選項,如果是露天水池,我就要考慮到,萬一...水鳥在我的露天水塘覓食,那麼萬一它腳不小心勾到我種的貉藻,散布到其他水域,是不是會影響到其他水域的生態,因為....連我在住宅區,只是用一個小小的保麗龍箱種,都可以吸引到豆娘來產卵了並出現水蠆了,萬一我真的搞出了人工湖,吸引一堆水鳥來,不就很有機會會把我種的貉藻散播出去?

所以...我當然要評估,萬一散播出去,會不會像布袋蓮一樣大量繁衍,萬一繁衍了,會不會獵食蝌蚪小魚苗嚕...

我家比較靠近河濱,偶爾抬頭看,還可以看到高空中飛翔零星的白色水鳥....希望它們不要降落來吃我養的水棲小動物....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3:5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3 04:03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3 12:20pm[/i] 發表的內容:[/b]
我想是樓主的標題會讓人引起誤會.
樓主是想弄一個小型的盛水容器並使其具有貧瘠的特性來養貉藻,
這容器的名稱叫作"水池", "魚缸", "缸子", "水族箱"之類的我想不會有人 ...
[/quote]

To Csyin大大

關於使用湖這個詞.......那是因為....我要養鱟蟲啦,想說它形狀很像鱟,原本還想用"海"這個詞,不過淡鹹水還是要分一下。鱟蟲腹面很猙獰,很有恐龍時代的感覺,可以成為我的尼斯湖霸主,在充滿水生食蟲植物的環境穿梭自如,大肆捕獵我已經放養的水蚤,只是為了趣味性,別見怪喔XD
叫缸實在太沒feel了....

話說恐龍時代,海水說不定是淡的....不過多數海域本來就沒有太多養分,但是想起人工湖,就會聯想起...濁濁的水...綠綠的甚至有浮油.....如果死水人工湖也可以超清澈的,就還滿神奇的!


-- 作者: campbell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4:16pm

我這邊的環境只是一般住宅區,我想,應該比marcopolo 住的地方海拔還要更低,
我曾經種貉藻在很多不同光照條件下,有整天毫無遮蔽的全日照 (頂多只有睡蓮遮光),只要是晴天,我手伸進水中,會覺得 "很燙" 。

另外,水生食蟲植物的捕蟲能力跟環境也有關係。
我不曉得貉藻會不會捕食較小的蝌蚪這種體積的生物,但是,我看過它捕食孑孓,所以,就我推測是有可能的。

還有,中文名稱部份;槐葉蘋 (Salvinia natans) 這稱呼所指的物種,是本土的,人厭槐葉蘋或耳葉蘋之類的才是外來的。
其實從頭到尾我個人也不覺得貉藻是惡草,甚至您說的"水芙蓉、布袋蓮、狐尾藻" 也都不是。
真正的癥結在於它們怎麼會來到這個環境,這才是源頭所在。
也不是汙不汙染地下水或者會不會在野外擴展 ( 其實是有的,看rich的私人保留地就知道,沒有人敢否認這不是一個潛藏的問題 )

我是覺得marcopolo兄在這個階段還不用作太多假設;
畢竟,單就這個case,如果以優先問題來看。
台灣或者美國,都不曾是貉藻的野外棲地,未來也沒有這個必要性。
以上,是我的看法。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5:15pm

"marcopolo,
不曉得您有沒有聽說,貉藻在美國某些地區有逸出野外,干擾當地原本生態的可能性?"

所以...這句話是想說,他的環境是把天然環境很好的地方,刻意野放,並非自行營造適合的棲地,那是挺過份的阿,唾棄野放的人.......

老實說福壽螺到處都是,也不是福壽螺的錯阿...但是福壽螺就是害蟲阿

我舉人厭槐葉萍等植物當例子,也不是說討厭它們,而是貉藻對生態威脅性並不如它們嚴重。對於貉藻的威脅性評估,我是認為就算這個水池所有的孑孓都被貉藻吃掉了,蚊子也不會因此變少多少,就好像一塊溼地即使長滿了捕蠅草,蒼蠅也不會變少多少。rich的地方出現很多貉藻,只是剛好環境適合,但...這樣適合的水域畢竟不是那麼多,所以我才認為影響不大...我所說的影響不大...是指不太會威脅到其他物種,像人厭阻斷湖面氣體交換或擠壓水壩、布袋蓮阻塞河道那種程度...頂多就像大肚魚或黃花狸藻一樣吃吃孑孓嚕...

而我本來就沒有要讓貉藻歸化台灣阿,只是想在人工封閉水域養養.,享受輕鬆養食蟲的樂趣...並且認為既然其他外來的水生植物也頻繁出現在各地的生態池,萬一我哪天挖個水塘,費力把肥份去掉,養貉藻,種瓶子草,也挺有趣的...目前經濟能力不夠,種在箱子裡,假裝是清澈湖泊...也頗富興味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5:47pm

有另一個名詞也可以用"生態池".
如果你還是堅持要用"湖泊", 只好祝福你了...(遠目)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07:22pm

欸吆 我說....

生態池就是給人想到池水不清澈 綠綠的渾水 飄滿人厭槐葉萍和水芙蓉....的feel,只有湖泊才能讓人感覺到一種清澈沁涼,有著未知謎樣生物感覺,例如貝加爾湖、尼斯湖、洞庭湖...等,或是像五大湖區,有事沒事會飄來有樹長在上面的浮島。

不過,既然大家這麼care我使用湖泊,那麼我還是給它取個專有名詞算了

唔~~~~

就叫做......太古沼澤好了.........沼澤總可以吧XDDDDDD
也是讓人聯想到...會有不知名怪物出沒XDDDD

(欸...大家真的很解high...人家賣的鱟蟲塑膠培育容器都可以叫做太空堡壘了....)


-- 作者: 碎葉關山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0:03pm

太陽系第三顆固體星球上有種靈長類人科的有趣生物
大部分具有高度的分工合作現象
同時也是非常多物種的傳播路徑之一
同樣有趣的生物還有很多
切葉蟻 . 殺人蜂 . 螳蛉 . 白蟻 . 信天翁 . 寄生蜂
以上當作第一節生物課的開場白應該會很好玩 XD


-- 作者: handsometzai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0:10pm

我是覺得"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是種原則而不是規定~~~
不要說別人爲什麼可以...我爲什麼不行~~
共勉之~~


-- 作者: 明月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0:10pm

都沒有植物.....
植物才是世界的主宰者!!!!!!!!!!!!!!!!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0:54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marcopolo[/u]在 [i]2009/02/23 07:22pm[/i] 發表的內容:[/b]
欸吆 我說....
生態池就是給人想到池水不清澈 綠綠的渾水 飄滿人厭槐葉萍和水芙蓉....的feel...
[/quote]
那是不專業的生態池才會發生那種事啊!
專業的生態池絕對符合你的需求.
(-Д-)


-- 作者: 海怪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1:17pm

"創造"貧瘠的湖泊來"養"一些懸浮的狸藻和貉藻
我覺得沒什麼不妥阿
只是大家解析的角度不同吧

不知名怪物出沒是指我嘛XD?!


-- 作者: 愛花ㄉ青蛙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1:19pm

ID都那麼怪了
呵呵∼∼∼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1:25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handsometzai[/u]在 [i]2009/02/23 10:10pm[/i] 發表的內容:[/b]
我是覺得"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是種原則而不是規定~~~
不要說別人爲什麼可以...我爲什麼不行~~
共勉之~~
[/quote]

所以你認為別人在生態池種狐尾藻、水芙蓉....等是"惡"喔.....
或是在水田種睡蓮、鳶尾是惡...
公園裡出現紙莎草、水竹葉是惡....


雖然我只是把造湖的想法寄託在保麗龍箱的水池而已...
但我想問....是不是不能自己造湖阿?
買塊地挖個湖把肥份去掉後,養食蟲植物是有道德瑕疵的事?

Rich那塊野生環境的地,和我造湖可以相提並論?
我引述只是認為他對於貉藻的環境有不錯的見解。另外認為...貉藻不是惡草,即使闢湖生產,也不至於影響生態...
萬一我想生產眼鏡瓶子草切花(瓶子),想營造有滲水環境的田,不就犯了原則了?
那是不是要禁止台灣生產花卉呢?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3 11:52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3 10:54pm[/i] 發表的內容:[/b]
那是不專業的生態池才會發生那種事啊!
專業的生態池絕對符合你的需求.
(-Д-)
[/quote]

唔...那請舉例...有哪個生態池不需要流水,可以不需要撈藻類?
哪個生態池甚至還可以種睡蓮,不需要撈藻類呢?
我是看到像北投溫泉博物館附近的睡蓮池就滿清澈的,不過那是因為有活水來.....
我是認為我的貧瘠湖泊概念,即使在死水環境,也不至於會讓水變不清澈。在難度上不高...即使是新手也能辦到.....用來種怕藻類的懸浮性水生食蟲植物可以變很簡單...同時也可以幫盆植的食蟲植物腰水,並保持相當的空氣濕度....像我的捕蠅草就不用像一般種陽台的人一樣擔心濕度不夠...有一點我忘記提了...擔心水位過高...只需要使用浮島概念...用漂浮型的花盆種就可以了

到後來...萬一我有錢可以買塊廢棄魚塭或是水田...就可以除去肥份...同樣營造出這樣的湖泊...我不認為這樣會破壞生態....因為食蟲植物並不比其它作物更invasive...就好像我認為貉藻不會比原生黃花狸藻更破壞生態....

我不喜歡我的貧瘠湖理念和野放相提並論....
討論野放 會讓我的分享充斥戰文.....所以既然不是我野放的 我想離越遠越好,並希望想討論的人另闢主題....

而湖是我的一種寄託....生態池讓我有種做作感=人工營造=不自然
取名湖會有種神秘未知的感覺....而造湖的確是我未來的選項....

沒發現嗎...連勿以惡小的字眼都出現了...討論下去沒好處的....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9/02/24 00:06am

我想這個是國文的問題...╮(╯▽╰)╭
就算你弄一塊水田來弄你的"湖",
這樣的規模不管從何角度來看還是不叫"湖".
我不清楚面積要多大才能叫作湖,
但一個箱子叫作"湖"實在太超過了....囧rz

另外, 你沒見過做得很好的生態池嗎?
我看過人造的生態池, 是死水,
但清徹見底, 而且看起來很野性,
沒有人工的感覺.
造景人工不人工, 只是取決於造景者的品味和功力而已.
你自己也講到"我的貧瘠湖泊概念,即使在死水環境,也不至於會讓水變不清澈",
所以並不是做不到, 只是其他人做不到而已.
野外的死水湖或池塘, 只要沒優養化, 也能清徹見底.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4 00:30am

洱海、寧靜海、北海....取名叫做海,是因為寄託海的遼闊。
但是寧靜海是月球上的盆地,根本沒有水....
北海---貝加爾湖,至少夠深夠大..還有海豹之類的...但畢竟還是內陸淡水湖
而洱海...那麼小 還不是被稱做海...
這是情趣 不是國文程度不好.....

都市的擁擠...讓人渴望親近湖泊....所以我以湖來寄託,拿水棲節肢動物當湖怪(不是漂亮的海怪XDD),這是我湖的概念,只要有空間,貧瘠湖的概念完全可以套用上去阿。

人造生態池...就是會知道...水裡有什麼....不會有尼斯湖水怪...少了點想像空間.......當你把它當作湖,心意寄蜉蝣,才能感受到那股遼闊感...水下暗藏前朝宮廟,水面輕舟徐行,這樣才有趣阿....幹嘛那麼拘泥


-- 作者: anfree
-- 發表時間: 2009/02/24 01:24am

請問一下,我有一個60x40x30cm的塑膠盆,我一年半前用水族的一株扭蘭和一小盆矮珍珠養水,現在數量變好幾倍,水現在很清澈,已經有蜻蜓產卵後變幼蟲再變成蜻蜓飛走了,但是盆邊還是會有像果凍一樣的的綠藻,這種果凍的綠藻太陽大光合作用就會有一小部份浮到水面,但不多用手撈掉就解決了,這樣的條件能不能養貉藻呢?還是要肉眼都看不到果凍綠藻才可以呢?(不知其名只好自己形容,很光滑像碎掉的果凍)


-- 作者: 畢拉斯
-- 發表時間: 2009/02/24 04:03am

我覺得把文章導到野放的感覺是樓主自己吧?一直在說貉藻不會破壞生態,又說怕到時怕被鳥給帶到野外,這樣感覺是在替自己找後路吧?如果真的被生物帶到野外繁殖,那你不是幫兇嗎?當有人質疑,卻又強調自己是養在保麗龍箱,這樣不會前後矛盾嗎?

如果你真的去買了塊水田來做這個東西你就有義務要把你的防範措施做好,當然你要怎麼做是你的事,因為那塊田是你的!但你在這邊做這些植物被其他生物帶到野外假設性的問題!那你不是討罵嗎?且癥結是在於這款物種是外來種而並非他對生態影響的程度!

所有的生物是否是害蟲、好草,這只不過是人類自己主觀的意見,他們在生態各有其地位,且環環相扣,像布袋蓮你說他是害草?可是他卻是家禽類的良好食草。

另建議樓主的回文態度還是客氣些吧!你是否有想過你自己的回文是否方向有偏頗而無法達到你所要的意思?不然為什麼大家對你回文理解的程度會跟你差距那麼大?如果樓主還是持相同的態度,我想這篇文章應該會都在看你表演吧!


-- 作者: kela
-- 發表時間: 2009/02/24 10:29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anfree[/u]在 [i]2009/02/24 01:24am[/i] 發表的內容:[/b]
請問一下,我有一個60x40x30cm的塑膠盆,我一年半前用水族的一株扭蘭和一小盆矮珍珠養水,現在數量變好幾倍,水現在很清澈,已經有蜻蜓產卵後變幼蟲再變成蜻蜓飛走了,但是盆邊還是會有像果凍一樣的的綠藻,這種果凍的 ...
[/quote]
還會有蜻蜓產卵  光想到這種光景就感覺很棒!! :em25: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4 11:45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4 12:14pm 第 4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anfree[/u]在 [i]2009/02/24 01:24am[/i] 發表的內容:[/b]
請問一下,我有一個60x40x30cm的塑膠盆,我一年半前用水族的一株扭蘭和一小盆矮珍珠養水,現在數量變好幾倍,水現在很清澈,已經有蜻蜓產卵後變幼蟲再變成蜻蜓飛走了,但是盆邊還是會有像果凍一樣的的綠藻,這種果凍的 ...
[/quote]

我前一次養貉藻時 全使用田土...但是也出現您所說的綠色藻類附著容器上,後來貉藻也沾附了很多浮游藻類 逐漸越來越短 最後衰弱而死...所以要養這種植物真的不容易...很多人豬籠草種很好 黃花狸藻也種活 但是貉藻就只能以比較耗能不環保的方式養在水族箱..並比照養紅色水草般打很多二氧化碳 .大部分都無法水池種植 算是有名嬌弱不好種的植物....

一般多半是買到日本貉藻 原生地緯度(35N)比台灣(23.5N)高 (美國紐澤西38N)  您可以先種黃花狸藻看看 如果您的黃花狸藻可以種活 再試著挑戰貉藻 (蜻蜓幼蟲在一般公共的睡蓮池也會出現...水質要求不如黃花狸藻)

如果英文ok的話 可以看看Rich的文章得到些想法....試著比照一些原棲地 營照適合的環境給它 比較不用費力 Rich的環境有看到當地的長柄毛氈苔 土質與水質應該本來就很適合食蟲植物生長 你可以在你的水池中種其他食蟲植物 介質都是用無肥泥炭土 並用田土少量栽植挺水的莎草科水生植物吸肥並吸引水生無節肢動物聚集 用不需要施肥的浮葉植物稍遮光.....如果順利種活行有餘力再試著挑戰置入其他需要施肥的植物.....

有機會就可以將台灣大多數只能種水芙蓉 人厭槐葉萍的生態池 改造成水質較為清澈 有水面可以欣賞 並成為水質好到能養珍稀貉藻或狸藻的生態蓬勃的生態池 不但孑孓可以變比較少 也不影響聽到蛙鳴的機會

參考看看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4 12:00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4 12:18pm 第 2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畢拉斯[/u]在 [i]2009/02/24 04:03am[/i] 發表的內容:[/b]
我覺得把文章導到野放的感覺是樓主自己吧?
[/quote]

喔 因為我參考Rich文張的本意只是想參考他的見解,不是想討論野放

[quote][b]下面引用由[u]畢拉斯[/u]在 [i]2009/02/24 04:03am[/i] 發表的內容:[/b]
一直在說貉藻不會破壞生態,
[/quote]

因為並沒有文獻提到貉藻會破壞生態阿

[quote][b]下面引用由[u]畢拉斯[/u]在 [i]2009/02/24 04:03am[/i] 發表的內容:[/b]
又說怕到時怕被鳥給帶到野外,這樣感覺是在替自己找後路吧?
[/quote]

儘管我沒有看過相關文獻將它視為具有生態威脅性的害草,但是我還是要評估一下這種植物,就好像你種波斯菊 也要評估波斯菊會不會危害台灣生態阿,在水池種狐尾藻,也要思考萬一被鳥腳勾到水田大量繁殖,會不會阻塞河道阿....

[quote][b]下面引用由[u]畢拉斯[/u]在 [i]2009/02/24 04:03am[/i] 發表的內容:[/b]
如果真的被生物帶到野外繁殖,那你不是幫兇嗎?當有人質疑,卻又強調自己是養在 ...
[/quote]
貉藻已經引進台灣不下十年了,不知道您在哪裡有看過野生貉藻?
你乾脆就直接討論,我如果挖水塘,刻意去除肥份後經營適合它的生態養貉藻,是對或是錯就好啦?不要管我現階段是不是只養在水池,你就假想我發財買塊田就好啦....另外 歡迎你也加入養貉藻的行列 討論如何用水池種活喔 : )

[quote][b]下面引用由[u]畢拉斯[/u]在 [i]2009/02/24 04:03am[/i] 發表的內容:[/b]

另建議樓主的回文態度還是客氣些吧!你是否有想過你自己的回文是否方向有偏頗而無法達到你所要的意思?不然為什麼大家對你回文理解的程度會跟你差距那麼大?如果樓主還是持相同的態度,我想這篇文章應該會都在看你表演吧!
[/quote]

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 彼此彼此 : )
我已經說過...反對野放到野生環境了...我想人工栽培它 你只需要討論造湖種貉藻和其他親水性食蟲植物可不可行就好了.....如果不行 是不是很多政府推行的水池植物都是不ok的
大部分的人 都是沒有親身種過 想湊熱鬧不是嗎? 所以一看到我慎重其事假想貉藻藉由水鳥傳播的機率 就開始瞎擔心.....真正能提出建設性想法的 還是這幾個大大而已


-- 作者: 碎葉關山
-- 發表時間: 2009/02/24 07:44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明月[/u]在 [i]2009/02/23 10:10pm[/i] 發表的內容:[/b]
都沒有植物.....
植物才是世界的主宰者!!!!!!!!!!!!!!!!
[/quote]
喔   再跟我說話嗎?
.......真的沒有植物耶   嘿嘿 沒注意到
加了植物在加些微生物和無形態之生命體 就更好了
還可以加些整[門]都絕嗣的生物 XD


-- 作者: ㄚ熊
-- 發表時間: 2009/02/24 09:03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碎葉關山[/u]在 [i]2009/02/24 07:44pm[/i] 發表的內容:[/b]
喔   再跟我說話嗎?
.......真的沒有植物耶   嘿嘿 沒注意到
加了植物在加些微生物和無形態之生命體 就更好了
還可以戊ㄤ普鄋漸耵?XD
[/quote]
我倒覺得電子訊號才是目前地球最強大的生命體,
尤其是大畫面、大量肉色的訊號


-- 作者: anfree
-- 發表時間: 2009/02/25 01:53am

[這篇文章最後由anfree在 2009/02/25 01:01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kela[/u]在 [i]2009/02/24 10:29am[/i] 發表的內容:[/b]
還會有蜻蜓產卵  光想到這種光景就感覺很棒!!
[/quote]
蜻蜓很可愛,我家住西門丁鬧區,最近的公園水池要步行25分鐘,實在不了解他們怎麼這兩年春夏天都會來我家水盆產卵,大地之大竟然能找到我的小水盆,而且是4隻為一個編隊,白天一起來大概逗留幾小時後一起走,每天都來我家報到,而且他們不怕人,一樣在我身邊飛呀飛,我家有最常見的白色蝴蝶,不過他們有一個行為我不懂,蜻蜓點水是要產卵,但我看到好幾次他們是點水泥地,都點出"殺殺"的聲音,感覺很痛,有時候颱風過後,看不到蜻蜓蹤影心裡會難過,因為知道他們已經去天堂了,最常見的外來常客是大黃蜂,每隔半小時會輪班來我的水盆喝水,一次只來一隻,喝完水飛走同一路線上飛來另一隻,像在交班一樣,就算我跟他只離1cm距離,他一樣喝他的水,不在乎我盯著他看,到此好像跟食蟲都無關,要有關的就是在我豬籠草裡常見到大黃蜂的屍體,所以將豬籠草遠離水盆邊栽培了.(大黃蜂是我暫時稱呼,不知其名,大約5公分長,黃黑相間)


-- 作者: 碎葉關山
-- 發表時間: 2009/02/25 07:14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ㄚ熊[/u]在 [i]2009/02/24 09:03pm[/i] 發表的內容:[/b]
我倒覺得電子訊號才是目前地球最強大的生命體,
尤其是大畫面、大量肉色的訊號
[/quote]
?   電子訊號為啥是生命體?
如果依照"蓋亞理論"的說法
地球就是個生命體   軟流圈  大氣對流  洋流  各種充滿活力的循環
還會保護自身安全(有人努力阻止大顆的外星石頭撞下來) 和自我修復(測試核爆的遠洋小島還是有生物陸續駐進)
哈哈  好像脫離主題了 XD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8:39am

唔...關於隕石的部分...我有個想法不知道妥不妥當...就是...地球是不是需要每隔一段時間接受隕石的撞擊...將這能量由軟質的內部吸收後 化成板塊漂移與造山運動的力量...

也就是說...如果幾億年沒有隕石撞擊 地球的山脈侵蝕平坦後..沒有新的造山運動後 .將不再有水流和肥沃氾濫平原 大陸與海洋高低差變小...而海底隆起變做山脈的過程 是可以促進礦物質的循環的 沒有山脈 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另外...大氣層可以把小隕石氣化 所以隕石撞地球不是為了摧毀特定表面區塊 而是藉由大隕石的力量給地球板塊運動和造山運動力量 並藉由文明的摧毀 將過度宰制其他物種的優勢物種消滅(恐龍或...人類?) 使下次的復甦能達到更百花齊放的生態平衡

說到生態平衡....我發現我圓蚤加太多到我的水箱裡 圓蚤是由氮肥養成的綠水飼養 所以我等於加了一堆氮肥生命體下去...結果 我的水蠆似乎吃太飽 無暇吃掉少數孑孓 而大量圓蚤的代謝物 也讓我的水箱出現水棉和比較多的浮游藻類 附著在狸藻和貉藻上..這讓想利用圓蚤進一步清除浮游藻類的我有點傻眼...所以撈掉水棉並將所有沉水食蟲植物用自來水沖洗

這些圓蚤 還是需要個喜歡貧瘠水域的節肢湖怪來控制 把那些氮肥生命體 吸收固定在體內阿...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9/02/26 12:22pm

隕石對地球的造山運動幾乎沒什麼影響,
因為即使是6500萬年前一個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隕石,
至今似乎還沒有什麼直接的證據說那個隕石落在哪裡,
又對地殼造成什麼影響.
再說威力比核彈還大的隕石非常少見,
然而過去幾個有核彈的國家做試爆並沒因此改變他們國家的地形.
造山運動或板塊漂移是由地球本身內部的熱量提供的動力,
地殼下面是高溫熔化的狀態, 也有對流的現象,
故板塊可以移動, 只是移動很慢而已.

另外你的水池應是肥料太多的問題造成的,
如果想要有清徹的池水,
就別加入肥料或外加綠藻了.


-- 作者: anfree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3:56pm

請問marcopolo大大, 水蠆會吃孑孓呀?我ㄧ直以為 水蠆主要吃小魚,那一隻水蠆一天能吃多少孑孓呢?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5:18pm

水蠆剛孵化出來時很小,
總得先吃別的東西,
孑孓可能還太大了.
須要長到很大,
才能吃魚.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5:3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7 02:39pm 第 3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12:22pm[/i] 發表的內容:[/b]
隕石對地球的造山運動幾乎沒什麼影響,
因為即使是6500萬年前一個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隕石,
至今似乎還沒有什麼直接的證據說那個隕石落在哪裡,
又對地殼造成什麼影響.
...
[/quote]

唔~~地球的內部的確是有放射性元素衰變造成熱能使地殼作變動,不過以地心引力做為抵銷的另一股力量。以一個球狀體內部的熱力向外推擠,最終還是會達到一個輻射狀的平衡。而周期性的星體撞擊地球,可以改變這種平衡,使地殼得到一股不平衡的力量做進一步的移動。通常在撞擊後的那段時間,會有比較強大的造山運動,產生的高山可以超過一萬公尺(玉山阿里山),並同時導致海底的擴張。隕石不一定會落在大陸,而隕石坑經過數億年也可能消失。

模糊的印象中有提到,當隕石撞擊地球時,會造成煙塵布滿整個大氣層,使光合作用無法進行...之類的。核爆所造成的力量,在於摧毀局部區域,並非要造成全球性的毀滅,能量只能誘發後續的地震而已,的確是無法與造山運動相比。

不過以上的說法,包括科學家提出的大滅絕原因,都需要驗證,我只是想說...如果隕石的撞擊若是真的,而我們又為了避免災難星外摧毀來襲隕石而間接減少了這股不平衡的力量,也許要做些補救措施。像避免洪水氾濫而減少了上游沖積物營養,就要另外施肥之類的.....。

我這個水箱 只有田土是取自茭白筍田,所以我也只敢在水箱底部放一小區域,種的植物有節節菜、水毛花、田字草。有田土養水蚤會比較好養也比較盛,之前是養松藻蟲,這次養圓蚤。田土區上方的水生食蟲植物是南方狸藻...等狸藻。另一邊我則是用柳葉箬(禾本強勢水生雜草),根用打洞的黑色塑膠袋裝起來,白天可以看到根部呼吸的二氧化碳型成很多氣泡,正上方水域我是放怕藻類又喜歡CO2的貉藻。其他區域則是用花盆種食蟲植物。

水箱一直都沒有施肥,而這樣的水域,正常來說不會有密度這麼高的水蚤。後來我耍笨想利用水蚤進一步幫我吃掉懸浮藻類,結果加太多進去。我的圓蚤和綠水是跟佛心大大要的,圓蚤丟進去水箱前,用網子撈起來後先放在自來水中洗一下,才丟進水箱。綠水是用另外的容器,用來養圓蚤,但綠水不加到水箱中。所以,我才想說....應該是我加了超量的圓蚤下去,產生太多代謝物吧? C大可以試試看會不會有一樣的結果。

我後來又另外弄了新的水箱(這個取名叫"寒武紀海洋"XDDDDD),這次完全不用田土(反正有另一箱維持蚤種),只用泥炭土、河沙、水苔這幾種沒什麼肥份的介質,裡面會放泡過水的莎草枯莖葉。到時後就可以把"太古沼澤"裡的圓蚤撈一點過來放養嚕....

今天下大雨水變很清澈,順便放一下"太古沼澤"裡的豆娘水蠆的照片。

1. 豆娘水蠆停棲在大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上
[UploadFile=DSC03245_1235641465.jpg]

2. 把豆娘水蠆撈出來,還很小隻...可以看到三片尾鰓
[UploadFile=DSC03225_1235641598.jpg]

補一張更小隻的蜻蜓水蠆...沒對好焦sorry!
[UploadFile=DSC03256_1235716655.jpg]

3. 把水生禾草的根包起來,放水中幫忙吸肥,洞洞是讓二氧化碳跑出來,懸浮性水生食蟲植物可以漂在上面直接利用CO2泡泡
[UploadFile=DSC03152_1235641763.jpg]

哈...很異想天開吧!!!!!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6:11pm

那大概就是加入太多的水蚤造成優氧化了.

不過那個你指稱根部有二氧化碳的氣泡...
那個氣泡不太可能是二氧化碳, 因為二氧化碳很容易溶於水,
除非水裡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飽合才會出現二氧化碳的氣泡,
然而若二氧化碳濃度高到這樣就變成汽水了,
水裡的生物會活不下去.
那些氣泡較可能是氧氣或沼氣,
我記得有些水生植物會把光合作用得來的氧氣輸送到根部去...
不過應我不知會不會多到冒出來...
另一個可能是微生物產生的沼氣, 像是甲烷, 也可能有硫化氫.

另外關於造山運動的事, 隕石對造山運動的影響幾乎是沒有的...
因為...好吧, 我們以台灣的玉山為例,
要把平地打出將近4000公尺的山,
那種隕石應該是公里等級的大小,
不過這種大小的隕石掉一個下來, 世界就會毀滅了.
而且, 隕石對地球的打擊通常留下來的是坑而不是山.
再說世界上有很多更大的山, 那要多大的隕石才打得出來呢?
從人類有文字以來, 並沒有那種超巨大的隕石掉到地球上,
因為那種超大隕石對地球是世界性的影響,
就算掉在地球的另一面, 這一面的人也會發現長期性的氣候變異.
不過歷史上並沒這種記錄.
雖然沒有大的隕石,
但全世界的造山運動和板塊運動是一直有的,
是量測可以測出來的.
地心引力不會造成什麼造山運動的扺消,
因為熱的對流反而是引力造成的,
因為有重力, 輕的東西才會浮, 重的才會沈,
所以地熱產生對流,
使得地殼能夠持續移動.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8:14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06:11pm[/i] 發表的內容:[/b]
那大概就是加入太多的水蚤造成優養化了.
[/quote]
恩恩...我應該是加太多了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06:11pm[/i] 發表的內容:[/b]
不過那個你指稱根部有二氧化碳的氣泡...
那個氣泡不太可能是二氧化碳, 因為二氧化碳很容易溶於水,
除非水裡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飽合才會出現二氧化碳的氣泡,
然而若二氧化碳濃度高到這樣就變成汽水了,
水裡的生物會活不下去.
那些氣泡較可能是氧氣或沼氣,
我記得有些水生植物會把光合作用得來的氧氣輸送到根部去...
不過應我不知會不會多到冒出來...
另一個可能是微生物產生的沼氣, 像是甲烷, 也可能有硫化氫.
[/quote]

唔...我不太確定泡泡是什麼...我的水生禾本 ( 柳葉箬 ) 是裸根 沒有介質 因為它本來就會在水面漂浮 所以我就讓它的根直接吸收水中的肥份就好 根團很多 全包在有打洞的黑色塑膠套裡面 我的用意是希望根部呼吸時能產生二氧化碳.....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06:11pm[/i] 發表的內容:[/b]
另外關於造山運動的事, 隕石對造山運動的影響幾乎是沒有的...
[/quote]

我是指 巨大隕石的撞擊 改變版塊的飄移方向...例如由好幾塊版塊組合成超大陸 或是由超大陸分裂成七大洲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06:11pm[/i] 發表的內容:[/b]
因為...好吧, 我們以台灣的玉山為例,
要把平地打出將近4000公尺的山,
[/quote]
玉山曾經超高的.....上方比較年輕的阿里山滑落 不然不只4000公尺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06:11pm[/i] 發表的內容:[/b]
那種隕石應該是公里等級的大小,
不過這種大小的隕石掉一個下來, 世界就會毀滅了.
[/quote]
我說的就是這種等級的 造成大毀滅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06:11pm[/i] 發表的內容:[/b]
而且, 隕石對地球的打擊通常留下來的是坑而不是山.
再說世界上有很多更大的山, 那要多大的隕石才打得出來呢?
從人類有文字以來, 並沒有那種超巨大的隕石掉到地球上,
因為那種超大隕石對地球是世界性的影響,
就算掉在地球的另一面, 這一面的人也會發現長期性的氣候變異.
不過歷史上並沒這種記錄.
[/quote]
我不是指類似月球上環形山的隕石坑造山 而是隕石改變熱對流的輻射對稱平衡 讓版塊朝特定方向漂移 這種影響會很久 因為它是改變了平衡 以地球的年齡或是地質上而言 人類並沒有出現很久阿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9/02/26 06:11pm[/i] 發表的內容:[/b]
雖然沒有大的隕石,
但全世界的造山運動和板塊運動是一直有的,
是量測可以測出來的.
地心引力不會造成什麼造山運動的扺消,
因為熱的對流反而是引力造成的,
因為有重力, 輕的東西才會浮, 重的才會沈,
所以地熱產生對流,
使得地殼能夠持續移動
[/quote]

熱對流會有輻射對稱的平衡 就是因為地心引力

當一鍋水煮沸時 熱水流會由下往上抵達水面 然後大致均勻地朝向圓形的鍋邊移動...這時候請想像一下...如果是太空中一顆超大水球 中心重力為零 重力使其保持球狀  如果由中心加熱 球面的滾水流應該會很平均 水不太會由球面的一端飄移到另一端吧
這就是我說的平衡....我認為單純的熱對流方向造成的版塊漂移應該是隨機的 不太會讓大陸一直朝某方向移動使其有遠距離的飄移....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8:33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2/26 09:07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anfree[/u]在 [i]2009/02/26 03:56pm[/i] 發表的內容:[/b]
請問marcopolo大大, 水蠆會吃孑孓呀?我ㄧ直以為 水蠆主要吃小魚,那一隻水蠆一天能吃多少孑孓呢?
[/quote]

回"一個自由"大大
我沒有放魚和蝌蚪 所以它原本唯一的食物 就是孑孓 後來應該有去吃圓蚤 因為 放養圓蚤後 我第一次看到孑孓....吃太飽了...狸藻和貉藻如果不是吃太飽 就是給我偷懶 XDD

以下這個連結中 有人計算單隻水蠆約四個小時吃一隻孑孓
http://lab.ntsec.gov.tw/activity/race-1/44/c08/080321.pdf

話說....我覺得我拍到的這隻豆娘水蠆沒有很大隻 甚至比我之前看到的小隻...我在想 會不會食物充足下 一山容了二虎 不知道到後來可以有幾隻羽化?

對了...今天下大雨 又從"太古沼澤"水箱收集了2000cc的雨水裝瓶備用.....
之後打算把盆植的食蟲植物墊高 提高水位 水體變大一點應該會比較容易管理吧.....


-- 作者: ㄚ熊
-- 發表時間: 2009/02/26 08:42pm

co2很簡單啦,沉水植物在夜間會行呼吸做用,
只要沉水植物夠多,一個晚上的co2就夠用了。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2/27 12:24pm

謝謝熊大的建議

對了 之前跟您買的小藍兔狸藻 剛買時就覺得有很多苔類小苗 比較明顯的有看到兩種 一種是紫色圈起來的 另一種是橘色圈起來的 我後來也放水箱裡 蓋濕白布 ( XD 有點像是活人穿壽衣延壽的feel ) 養了十七天後 發現有根變特別粗 ( 紅色圈起來的 ) ...所以很確定是活水苔....真希望可以讓它順利度夏
[UploadFile=DSC03252_1235708644.jpg]


-- 作者: ㄚ熊
-- 發表時間: 2009/02/27 02:09pm

我的食蟲大多是用水苔種植,出現活水苔是正常的啦。


-- 作者: 碎葉關山
-- 發表時間: 2009/02/27 09:14pm

[這篇文章最後由碎葉關山在 2009/02/27 09:17pm 第 1 次編輯]

[UploadFile=DSCN6907_1235740237.jpg]
手邊的書上說 阿波羅型小行星群的石頭比較有機會落到地上   因為跟地球軌道有重疊
http://www.oiihk.com/anime/play.asp?id=3589&n=3


-- 作者: anfree
-- 發表時間: 2009/03/02 07:08pm

http://anfree.myweb.hinet.net/20090302-water.JPG
大大請幫我看一下我養了一年的水(左上底部是紅色扭蘭區,左下底部是矮珍珠,右上是小榕),水深20cm,養這盆水就是為了放入黃花狸藻,這樣水的清澈度夠嗎?我已經放入跟塔內大大申請的黃花狸藻(飄在水面).


-- 作者: ㄚ熊
-- 發表時間: 2009/03/02 08:13pm

全日照的話就加些浮萍、印度莕菜。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3/02 08:2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3/03 02:16pm 第 4 次編輯]

謝謝樓上提供資料 關於外來可能小行星的撞擊....這讓我忍不住想起....二疊紀三疊紀的大滅絕與生物的進化.....也同時想到...據說貉藻是由類似捕蠅草的祖先由陸地演化成水生的(硬要轉回來XDDD)

下面這篇文章提到 捕蟲夾是演化自毛氈苔的粘蠅紙葉片結構 捕蠅草和貉藻的捕蟲夾在演化上只出現過一次 貉藻在血緣上比較近似捕蠅草 近似捕蠅草的花粉化石出現在中新世中期和鮮新世 地點在中歐(這表示類似捕蠅草的陸生植物曾經廣泛分布 不只在北美....)
http://www.amjbot.org/cgi/content/full/89/9/1503

但是...就一直不知道貉藻是什麼時候演化來的...因為貉藻植物體含水量高 很難保存成化石...所以多半是找到種子或是花粉化石

維基百科上面有提到 地球上曾一度有很多"種"的貉藻 現存只剩下一種
分布地點包括歐洲的捷克 波蘭 非洲 澳洲 日本 黑龍江 印度東北...等

維基文章提到現存貉藻的分布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drovanda_vesiculosa

其中 在捷克的南部有發現貉藻祖先的種子碎片 是古貉藻屬的Paleoaldrovanda splendens (閃亮古貉藻) 地質年代是白堊紀的晚期(8500萬到7500萬年前) 也就是說...在恐龍滅絕之前 類似捕蠅草的陸生植物就已經演化成類似貉藻的物種了...而化石紀錄而言 最早的起源是在歐洲...

東德則發現Saxonipollis saxonicus  這個物種很可能是貉藻的祖先或與其祖先很近 不過化石紀錄在第三紀始新世 ( 6500萬到5500萬年前 ) 仍然存在...(如果 S. saxiconicus是古貉藻屬的祖先 那也就是說它和古貉藻在地球上共存了一段時間嚕....)


這個連結有提到白堊紀古貉藻之後相關的演化樹...不過沒有提到更早的S. saxiconicus是何時出現的....
http://www.bestcarnivorousplants.com/aldrovanda/papers_online/Fossil.htm

維基文章提到貉藻的源自閃亮古貉藻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drovanda


所以我想....關於陸生類似捕蠅草的植物演化成貉藻 肯定就是在白堊紀晚期之前嚕   白堊紀之前是侏儸紀 侏儸紀之前是三疊紀...在三疊紀末期...包含東亞在內的陸地形成了一塊盤古大陸....這是北美和歐洲、非洲 仍然相連的年代

以下連結可以看到三疊紀末期的盤古大陸

[IMG]http://i75.photobucket.com/albums/i287/nicemanpower/b70c7f3b.jpg[/IMG]

當時大西洋(深綠色)還沒有形成 捕蠅草的現今原生地是在北卡羅來納州(紅色區域) 可以發現 在三疊紀末期 北卡羅來納州是位於盤古大陸的內陸....就不知道那時候當地這麼內陸 有沒有足夠降雨量形成沼澤溼地嚕...

以下連結有提到..."三疊紀時期全球各地湖泊增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5%8F%A0%E7%BA%AA-%E4%B8%89%E5%8F%A0%E7%BA%AA%E7%81%AD%E7%BB%9D%E4%BA%8B%E4%BB%B6


比較一下白堊紀末期的全球地圖

[IMG]http://i75.photobucket.com/albums/i287/nicemanpower/LateCretaceousGlobal1.jpg[/IMG]

以下連結可以看到地球各大陸在不同地質年代的分布
http://jan.ucc.nau.edu/~rcb7/globelowres.html

而白堊紀末期...北美和歐洲已經隔著汪洋大海了...就如現今北美只有捕蠅草沒有原生貉藻 歐洲也並非捕蠅草的原生棲地 只有貉藻

這樣看起來..如果遠古類似捕蠅草和貉藻的物種沒有大規模的遷徙的話....陸生演化到水生應該在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包括侏儸紀)...沼澤出現在當地的時候 類似捕蠅草的陸生植物演化成貉藻的吧....

我在想...捕蠅草有球根 不耐水而容易爛 所以...貉藻的陸生祖先 應該不是像捕蠅草一樣結間縮短形成短縮莖 而也是長條型的莖....甚至...很多現存比較矮的毛氈苔也應該是後來才演化成簇生樣...早期應該會比較類似盾葉毛(茅膏菜)和耳葉毛地上部那個樣子吧.....

想像一下 一株類似茅膏菜立起來的植物...葉子有點像大肉餅 ( 我覺得大肉餅的葉柄有點像捕蠅草@@ ) 但可以夾起來...而且雖然是陸生但很耐水 像長柄毛氈苔一樣被淹水....

然後....由於常常在淹水環境 粘蠅紙般的黏液發揮不了作用 所以更朝向捕蟲夾方向演化...葉子分成水上葉和水下葉 水上部分的節間比較粗短 水下部分則比較柔軟     這個植物 如果朝更水生的方向演化 甚至不需要根 就變成了古貉藻 而往捕蠅草方向 則是節間變更粗短 即使夾到比較重的獵物莖也不至於斷掉 然後...莖漸漸縮短變成球根樣...( 當然 這是完全沒證據的說法XD )

這樣的幻想...又把我帶到洪荒時代的太古沼澤了


-- 作者: 碎葉關山
-- 發表時間: 2009/03/02 09:44pm

二疊紀讓我想到超大隻的蟲蟲和聽說打個雷就會引起爆炸的高濃度氧氣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3/02 10:15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3/03 03:17pm 第 2 次編輯]

二疊紀更不可能有食蟲植物啦XD 只有裸子植物

欸...不過如果開花植物如果真的是在白堊紀才產生...也就是開花植物大爆發的白堊紀初期 那麼 同屬被子植物的食蟲植物也不會早於白堊紀產生了....也就是說...古貉藻由粘蠅紙進化到捕蟲夾再成為懸浮食蟲植物的過程 完全發生在白堊紀內.....這就讓我很困惑了...捕蠅草的祖先和古貉藻是如何遠度重洋發生關係.....如果陸生那邊的比較難以傳播 而是水生的古貉藻在捕蠅草祖先的棲地那邊演化完成後...藉由水鳥散佈到當時分裂的歐洲各島嶼和澳洲.....也許...就必須要北美那邊才能找到最早水生化的捕蟲夾式食蟲植物化石了

這邊做個小訂正和總結:

1. 侏儸紀晚期開始有原始的被子植物,白堊紀初期才有開花植物大發生 所以全都是被子植物的食蟲植物的演化 包括:毛氈苔 捕蠅草 貉藻....等應該不會早於白堊紀

2. 演化順序上...應該是先出現黏蠅紙式(類似毛氈苔)的捕蟲葉 再進化成陸生捕蟲夾(類似捕蠅草)再進化成水生捕蟲夾式食蟲植物(貉藻與其相關絕種的物種)

3. 古貉藻屬的種子化石年代是白堊紀晚期,發現於捷克南部。貉藻屬地種子和花粉化石年代可推到第三紀早期。而相當於現代的捕蠅草花粉化石年代是中新世中期和鮮新世,發現於中歐。陸生的捕蠅草祖先與水生的貉藻祖先可能曾經一度廣為分布。

4. 如今捕蠅草只分布在美國北卡羅萊納一帶。貉藻只分布在歐洲、俄羅斯、印度東北(絕種)、中國黑龍江、日本、澳洲昆士蘭、非洲等地,其中澳洲種的不會形成冬眠芽,日本種的捕蟲夾比較大。

5. 貉藻的演化,單就化石最早可以由Paleoaldrovanda splendens(閃亮古貉藻)開始,化石存在於白堊紀的晚期(8500萬到7500萬年前)。東德發現的Saxonipollis saxonicus可能是貉藻的祖先或是與其祖先親緣很相近,化石年代第三紀始新世 ( 6500萬到5500萬年前 ) 。
貉藻演化樹如以下連結:
[IMG]http://www.bestcarnivorousplants.com/aldrovanda/papers_online/Aldrovanda_degreef1.jpg[/IMG]

6. 貉藻種子需要低溫打破休眠...但因為貉藻很少結種子...所以不知道貉藻種子是否能在低溫保存很久..


又一個幻想:萬一北美或北歐的冰山有上一次冰河期冰封的貉藻種子...在純淨的雪水中發芽,也許可以出現新種XDDDD


-- 作者: marcopolo
-- 發表時間: 2009/03/03 07:49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copolo在 2009/03/03 08:15a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anfree[/u]在 [i]2009/03/02 07:08pm[/i] 發表的內容:[/b]
(anfree.myweb.hinet.net/20090302-water.JPG)
大大請幫我看一下我養了一年的水(左上底部是紅色扭蘭區,左下底部是矮珍珠,右上是小榕),水深20cm,養這盆水就是為了放入黃花狸藻,這樣水的清澈度夠嗎?我已經放入跟塔 ...
[/quote]

hi....看了你的圖片 發現你的塑膠箱很耐全日照 應該是比普通橘色水箱厚且耐曬的那種吧?  覺得你滿厲害的 放了水草一年都沒有長藻類...原本的水源如果營養鹽少水體大 土肥少且沒有溢出 水質就一直保持著很貧瘠的樣子

黃花狸藻不介意全日照的亮度 但全日照會讓水溫升高 適溫下會長比較好 所以有些浮葉植物例如:印度莕菜 比較可以隔熱...浮葉植物會飄浮 就是有氣室 空氣的隔熱性是比較好...夏天前趕快種一株吧

水的清澈度是夠 甚至有點黃褐到深褐也都沒有關係...反正一直沒有長藻類就不太會受影響......

水質好 看後續生長就知道嚕 捕蟲囊會比較大 植株顏色會顯得很青綠亮眼 但...以放一年都還這樣的清澈度 加上水位的高度距離比較有可能有水蚤聚集的田土有點遠 不知道沒有食物來源會不會缺肥....孑孓如果太大隻 黃花狸藻只能捕到但是卻沒辦法整隻吃進去吸收...應該加些乾掉的莎草(通常會沾到些水蚤卵....如果是稻草 會有草履蟲)進去緩慢分解 當水生節肢動物的食物來源....

看新山夢湖的黃花狸藻...也是比較喜歡聚集在莎草(野荸薺)多一點的岸邊 深水區比較長不旺.....參考看看嚕...


-- 作者: fish159753
-- 發表時間: 2009/08/13 07:38pm

請問一下您的狸藻及貉藻是否可分在下一些,我住台北縣五股
fishpigrooster987654321@yahoo.com.tw


-- 作者: fish159753
-- 發表時間: 2009/09/09 09:09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marcopolo[/u]在 [i]2009/03/03 07:49am[/i] 發表的內容:[/b]
hi....看了你的圖片 發現你的塑膠箱很耐全日照 應該是比普通橘色水箱厚且耐曬的那種吧?  覺得你滿厲害的 放了水草一年都沒有長藻類...原本的水源如果營養鹽少水體大 土肥少且沒有溢出 水質就一直保持著很貧瘠的 ...
[/quote]
請問一下可以分享給再下您的各種水生狸藻嗎?拜託您(只要一小戳就可以了)可以嗎?謝謝您


-- 作者: cd1234567897
-- 發表時間: 2009/09/09 10:02pm

[/quote]
請問一下可以分享給再下您的各種水生狸藻嗎?拜託您(只要一小戳就可以了)可以嗎?謝謝您
-=-=-=-=-=>
請到公造的索取區看看,在文章區不提共索取


-- 作者: upas
-- 發表時間: 2010/10/01 11:28pm

小弟爬文翻到這篇....一年前的但有一些觀念小弟不太懂
藉裡面的內容問一下

裡面有大大提到人厭槐葉萍生長的水質
請問是只要人厭槐葉萍能生長
貉藻就能生長嗎??

是這樣嗎?


© 中文版權所有: 塔內植物園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