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coelacanth
-- 發表時間: 2005/05/14 02:31pm
[這篇文章最後由coelacanth在 2005/05/14 03:12pm 第 1 次編輯]
這是今天中午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很精采!讓我對食蟲植物許多的疑惑都得到解答。 豬籠草、瓶子草: 之前有人觀察到會有孑孓能在瓶內生長而不被消化掉,一開始試推測可能是瓶子老化失去消化作用;節目中提到孑孓確實有這種本領,而且能在羽化成蚊子之後逃出生天,順便吃吃瓶蓋的汁葉。孑孓靠瓶內的昆蟲屍體維生,但也回饋排泄物讓豬籠草及瓶子草獲得養分。在電子顯微鏡頭下發現瓶壁有許多向下生長的短毛這也是昆蟲一旦滑落再也爬不出的原因。(突然想養一群孑孓再把它丟進年輕的新瓶看看是否如節目所說) 毛氈苔: 毛氈苔的葉子一生中只能反摺2~3次,反摺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消化面積及形成遮雨棚,避免寶貴的食物被沖走。所以只有較大型的獵物才會引發毛氈苔葉子反摺,而反摺是因為葉子的背面會迅速生長,等消化完畢變成正面會迅速生長於是就打開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觀察到毛氈苔並不是每次都會反摺葉面,而是選擇性的。而毛氈苔的蜜腺是假蜜腺並不會發出甜味,而是仿其外觀,其表面有許多纖毛,一但有獵物沾黏上會引發其他蜜腺黏向獵物,使獵物無法逃脫並增加消化速度。 捕蠅草: 它是目前演化程度最高的食蟲植物,因為目前有研究說其捕蟲夾閉合是靠電子訊號傳遞,是最接近動物的神經脈衝。 食蟲鳳梨: 其葉子基部會造成積水是為了獲得水分,而光滑的葉面是為了保護植物本身不被蟲啃食,滑落積水部位而被淹死的昆蟲並不會被消化,因為食蟲鳳梨本身並不分泌酵素,而是待昆蟲腐化分解後而獲得養分。 捕蟲樹: 其捕蟲是為了保護植物不遭蟲害,並非為了消化昆蟲獲得養分。有些昆蟲會有避免被沾黏的本領而去食用免費的大餐,但也會回饋排泄物供捕蟲樹獲得養分,或是昆蟲腐爛分解後捕蟲樹也可間接受益。 捕蟲菫、貉藻、貍藻: 捕蟲菫的葉面黏液是兼具保護避免蟲害及消化以獲得養分的功能,貉藻的捕蟲構造跟捕蠅草一樣是利用捕蟲夾閉合,閉合後會排出多餘水分再行消化。貍藻是利用會形成半真空的捕蟲囊將水及獵物一起吸入囊內再行消化。 以上是看完節目後所整理的一些所得,我想節目時間有限可能沒辦法說出每一種捕蟲機制,能說的只是每一種類的大致通則,若還有版友知道其他較特別的部分還希望能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 作者: pengyc
-- 發表時間: 2005/05/14 02:37pm
寫的不錯 看電視還做筆記 :em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