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LET
-- 發表時間: 2004/12/21 10:02pm
[UploadFile=BDD5BEE3A4jA4pDS_1103636207.jpg] 前幾天這棵豬盆子裡來了4隻流浪蝸牛.晚間在瓶子間爬來爬去.白天就睡在瓶子裡靠近瓶口處!天真無邪! 但........今天發現只剩這隻.其他3隻.....都已經在睡夢中掉進瓶底.怎麼走的都不知道!獨留這隻勇敢的小蝸蝸.向邪惡又恐怖的豬仔挑戰.你咬我一口.我也咬你一口.誰怕誰呀!
-- 作者: LET
-- 發表時間: 2004/12/21 10:14pm
[UploadFile=BDD5BEE3A4jA4pDS_1103638070.jpg] 小牛......別只會欺侮小豬.你有種就來找我決鬥!來個大戰300回合!....
-- 作者: hbh
-- 發表時間: 2004/12/21 10:22pm
喔喔喔~~應該很營養....
-- 作者: ㄚ甫
-- 發表時間: 2004/12/21 11:01pm
蝸牛真的掉下去後.就不再爬起來嗎.我覺得蝸牛不見得爬不上來.可能瓶中的消化液不夠高.構不成威脅.因為蝸牛是有黏液的.應該不吃[豬籠子光滑的內壁]這一套....因為我曾經將蝸牛丟進去豬籠內.結果蝸牛還是爬上來...........所以還是小心為妙.
-- 作者: 益仔
-- 發表時間: 2004/12/22 03:06pm
只要消化液的深度夠深 , 瓶子夠大 , 都足以把蝸牛及昆蟲溺斃而死 , 多吃蝸牛及昆蟲有益健康 .
-- 作者: LET
-- 發表時間: 2004/12/22 05:34pm
[UploadFile=BDD5BEE3A4jA4pDS_1103707676.jpg] 好好的睡.小心的睡.你不咬我.我也不想咬你.我已經營養過剩了.千萬小心!別掉下去!.
-- 作者: csyin
-- 發表時間: 2004/12/22 07:03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ㄚ甫[/u]在 [i]2004/12/21 11:01pm[/i] 發表的內容:[/b] 蝸牛真的掉下去後.就不再爬起來嗎.我覺得蝸牛不見得爬不上來.可能瓶中的消化液不夠高.構不成威脅.因為蝸牛是有黏液的.應該不吃這一套....因為我曾經將蝸牛丟進去豬籠內.結果蝸牛還是爬上來...........所以還是小 ... [/quote] 把蝸牛丟下去還爬得出來, 有可能是那個瓶子已經無用了... 如果有消化液的話, 蝸牛碰到就受到刺激, 應該是會縮起來(蝸牛的毛病就是遇到危險就縮起來, 而不是逃命) 結果就不會爬出來了..
-- 作者: ㄚ甫
-- 發表時間: 2004/12/22 10:18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csyin[/u]在 [i]2004/12/22 07:03pm[/i] 發表的內容:[/b] 把蝸牛丟下去還爬得出來, 有可能是那個瓶子已經無用了... 如果有消化液的話, 蝸牛碰到就受到刺激, 應該是會縮起來(蝸牛的毛病就是遇到危險就縮起來, 而不是逃命) ... [/quote] csyin兄.您的推論很有趣喔.不過豬籠草的消化液真的有這麼刺激嗎.應該也是主要以溺斃式的方法再慢慢消化吧.(我是這麼認為啦). 在[溺斃]與[受刺激不敢出來]的抉擇下.蝸牛究竟選哪一個呢.嗯...的確是很有趣的實驗. :em22:
-- 作者: LET
-- 發表時間: 2004/12/23 08:47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ㄚ甫[/u]在 [i]2004/12/22 10:18pm[/i] 發表的內容:[/b] csyin兄.您的推論很有趣喔.不過豬籠草的消化液真的有這麼刺激嗎.應該也是主要以溺斃式的方法再慢慢消化吧.(我是這麼認為啦). 在與的抉擇下.蝸牛究竟選哪一個呢.嗯...的確是很有趣的實驗. [/quote] 在下曾經在庭院抓到1條20公分長蜈蚣.丟進保特瓶大的豬肚.這條蜈蚣是掙扎翻 滾的.情況也是一樣.跟被丟進水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推 論豬籠草的消化液是有作用的....
-- 作者: ㄚ甫
-- 發表時間: 2004/12/23 03:51pm
1.如果消化液真的有那麼強悍....那真是太棒了.覺得自己養了個食蟲怪物在家. 2.另外我覺得您把蜈蚣丟進寶特瓶大的豬籠裡.結果蜈蚣在掙扎...其實還無法足以說是消化液太刺激致使的.因為豬籠子的內壁對一般的節肢動物而言是難以爬上去的.也可能因為爬不上去而使蜈蚣更加緊張.也有可能消化液中也夾雜著動物屍體分解的體液而使蜈蚣覺得受不了....等等的因素. 3.LET兄您或許也可以做實驗看看. 尚未消化過蟲體的消化液與消化夾雜蟲體體液的消化液的比較. 將蝸牛丟進只含水的籠子和只含消化液(要乾淨的喔)的籠子是否有無不同. 我本身人不在台南.所以無法實驗種在台南的食蟲植物.因此不能馬上做實驗...抱歉啦.
|